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清朝的举人最低能做什么官?

网友提问:

清朝的举人最低能做什么官?

优质回答:

清朝的科举,童试得中称秀才,乡试得中称举人,会试得中称贡士,殿试得中称进士。当然,进士又分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等。

生员考中了举人,那就已经成为了朝廷的候补官员,这也就是范进考中秀才时并不如考中举人的时候那么失心疯的原因。更有考中举人之后,朝廷就会免除你家里400亩土地的租税,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削尖脑袋要考科举的原因。

其实,从明朝开始,就已经有了举人入仕的先例。海瑞就是以举人入仕做到了一省巡抚。当然,举人毕竟不同于进士,做官的等级也有高下之分。

在清朝初期,很多前朝的副榜贡生甚至能够直接和进士一样经过吏部的拣选成为官员。一代廉吏于成龙便是以这样的身份进入仕途,最终做到了两江总督这样的一品封疆大吏。

当然,举人也可以进行这样的拣选,可是举人的数量毕竟太多,拣选要等三科,也就是九年的时间。也可以截取或者等待大挑。这些都是举人入仕的途径。

要说举人能做的最高的官,那就是七品知县。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是被认为是祖坟冒青烟,运气好到爆了。因为一般而言,举人能做到从九品的县教谕,训导已经是谢天谢地了。大多数的举人入仕都是从不入流的县典史做起。

更多的情况下,举人的出路是去给高级别的官员做幕僚。别看幕僚不是朝廷任命的官员,可权力却非常之大,相当于半个正堂。例如左宗棠就是给时任湖南巡抚骆秉章做幕僚起家的。

其他网友观点

举人肯定能当官,只是大小问题,否则“范进中举”也不会神魂颠倒。明清代科举考试分为四级,县级考试通过叫“秀才”,秀才通过省级考试叫“举人”,举人通过吏部考试称“贡士”,贡士通过殿试前三甲称“进士”。在清朝,一般当官都是进士出身。

举人考上进士的机会大约只有5%,一般说来是不能直接做主官,当的都是县一级的中下级官吏,比如教谕(县教委主任)、县丞(副县长)、主薄(县委秘书长)。

朝廷会不定期地在那些几次会试不第的举人中进行挑选,人称“大挑”。运气好的话,赶上吏部的大挑,还能外放当个主政一方的知县。

历史上,官员讲究学历出身,以举人身份出将入相的少之又少,但也不乏治国奇才。明朝清官海瑞就是举人入仕,官做到从一品太子太保,简直就是凤毛麟角的存在。清朝左宗棠也是举人入仕,官至正一品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二等恪靖侯,逝世追赠太傅,属于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异数。丰镐遗子(张新武)书文2017.12.31

其他网友观点

一般来说,明清的进士出身至少是知县,也就是正七品官。而七品以下的,一般就是举人出身担任。知县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县长,那么辖区内其他公务员一般就是举人出身。当然,举人未必能能直接任命,但拥有了被任命的资格,如果运气好的话,举人出身做到二品大员也不是不可能。所以范进中举就可以发疯了。

比如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中举之后就担任南平教谕。南平是福建省延平府的一个县,教谕主管县学工作,放在今天大概是个县中校长教的样子,在当时应该没有品级。不过海瑞成绩突出,升任正七品淳安知县,最后做到南京右都御史,虽然没有实权,但也是正二品大员,足以光宗耀祖了。清承明制,规定和明朝也都差不多。

当然,就算一直是候补官员,举人也比秀才要好。秀才、举人、进士都有免除徭役的权利,也可以免除部分土地的赋税,进士要比举人多,举人又比秀才多。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一战后,为什么苏联可以快速崛起成为强大的粗糙工业国,和德国有关系吗?

下一篇: 为什么最近黑刘备成风?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