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古代读书人读什么书,十年寒窗之后,考中秀才的占百分之几?

网友提问:

古代读书人读什么书,十年寒窗之后,考中秀才的占百分之几?

优质回答:

大体说一下,古代读书人,科举考试,入仕以后,进入仕途,为朝廷命官或地方官员。而能成功达到目标,是"任重而道远",一年接着一年的考试,"马不停蹄"地,最后,进京城"赶考"。

大体上,分四个层次,第一,"乡试",考"秀才"。第二,"会试或省试",有秀才的资格,才考"举人"。第三,"贡试",有举人资格,由吏部主持,主考官是"吏部尚书",才考"贡士"。最后,由吏部出卷或平时看到的考生的文章或官员推荐,(作为参考),参加"殿试",由皇帝主考、批卷、批阅,为当朝"开科之进士"。但此次开考,分为"进士科"与"明经科","明经科",比较"死板",主要考诗文、典籍之类,当然,诗文比较"灵活点",可"现场发挥"之,而"典籍"之类考点,主要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等为主)各学派经典的理论与思想。而"进士科",就是比较灵活,考策论,有自己的"治国理政"的思想观点与方法论。"进士科"揭榜后,前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一旦高中"三元"的考生、进士们,事后会拜见恩师、主考官。皇帝在"金銮殿",接见"新科状元、榜眼、探花",事后,回家省亲,有新任命。敲锣打鼓,"大红花","游街三天",何等"风光"!,如果,幸运的话,还会有哪个官员的"千金小姐",攀上这门亲事。那么,你的"十年寒窗"苦读,一朝成名,没有白费。

其他网友观点

以科举定型的明清时期为例。

全国读书启蒙者大约三四百万,能够通过县府院三级11场考试成为秀才者,大体有60万。

过去5岁启蒙,全年只有十来天假期,认字三四千之后才能读四书五经,选择一本作为本经仔细读。之后再学习诗词,对仗,背诵韵表,平仄。通过童生考试开始学习八股文,熟悉历史书,背诵本朝典章。才能参加秀才考试。

明清时期,秀才平均年龄25岁,举人31岁,进士35岁。所以,一般苦学20年才能中秀才。

其他网友观点

普通家庭的小男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四书》《五经》《鉴略》《弟子规》《朱子》

老爸做文官:《增广贤文》《格言联璧》……

老爸做史官:《史记》《资治通鉴》……

老爸做武官:《孙子兵法》……

其他的什么唐诗宋词在八股文前也是必读,在八股之后就是闲书了。

但是古代读书人地位较高,受人尊重。而且选拔严格程度远高于今天的中考、高考,是真正的百里挑一、千里挑一。而且高考虽然是全国都高考,但是考试内容和选拔录取是以省为单位的。科举到了会试一层,就已经是各省的举人,进京统一考试,选出大约前一两百个精英,进一步参加殿试。

相当于比高考又多了两层全国大统考,最终通过了,才算有了实打实的做官资格。考到举人原则上可以做官,但是要等缺,机会渺茫。大家都在嘲笑范进,但是范进考中的是举人,举人是省考的精英,也就是全省前几百名。对比一下现在的高考,如果排在省几百名以内,清北复交浙这几所学校大概是可以的了。

好像跑题了。。。反正主要意思就是,他们都是很牛逼的人。都是真学霸,社会地位高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德国制造的驳壳枪为什么被淘汰了?

下一篇: 英国脱欧是欲脱无果,欧盟是欲弃还留。英国脱欧到底谁获益更多?不脱欧到底谁最难受?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