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古人常说“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举人明明比进士低,为什么叫金举人?秀才真穷吗?

网友提问:

古人常说“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举人明明比进士低,为什么叫金举人?秀才真穷吗?

优质回答:

古人也不是说啥都对。进士,举人,秀才是功名的名称,和穷不穷没什么关系。有很富的秀才,也有很穷的进士,也有穿补丁衣服的举人。随便就能举出例子来。

比如秀才吧,如果他爹是个种地的,靠苦读读成了个秀才,那他自然就是穷秀才,可如果他爹是个大财主呢?大盐商呢?那自然是不穷的。其他举人,进士都是如此。举个例子吧,要不你不相信,比如道光的首辅曹振镛吧,他有钱就因为他们家世代都是大盐商。就算他只是秀才,他也不是穷秀才。龚自珍也是名家子弟,姥爷是段玉裁,大学问家,而且他也是进士,可是你看他穷的,原因很简单,他爹没钱。

“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这个话如果大致对,需要设定一个基础,就是起点都是穷,靠自己奋斗,靠当官有钱。这样的条件下,举人可能有希望最有钱,在这个基础上也只能说部分对。因为进士比举人有钱的也是例子一抓一大把。

秀才只是有个功名,靠这个功名无法做官,所以就不太可能有钱。进士呢,有做官的资格了,读书多,这类人有个毛病,就是往往把自己读傻,世故人情反而差。不过世故精通的进士也是很多。举人呢?就是世故人情还没读傻,但也有做官的资格了。道德感不如进士强,好多进士不干的事,他可以变通的干。比如捞钱的手段,举人或许就比进士高明。

再有就是举人的仕途盼头不高,所以心思就专心在捞钱上,而进士呢,比较有理想吧,总是想有一番作为。也有机会能有一番作为。

另外我印象里,举人一般是在地方上混,进士做京官的多,当然京官做到军机大臣那样的想有钱更容易,但是小京官比较穷。需要熬,而且得能熬上去,就有钱了。

其实这么说吧,坏人做秀才也能有钱,进士如果是好人,做首辅也不一定有钱。俸禄就那么多,那怎么有钱呢,我不说大家也知道。

举人如果真那么金,左宗棠就不会考了很几次进士了,而且考不上也不用因为憾事了。

其他网友观点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楚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起于隋唐,到明清时发展最为完善,那咱们就以明清为例来讲述。

明清时科举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

童试是最初级的地方县、府考试,通过县、府两次考试者,成为童生,可称一声读书人;

院试在府、州的学院举行,分为岁试和科试两级。岁试参加者必须是童生,通过后即为生员,俗称秀才。科试则是对秀才的进一步考核,只有通过了才能参加下面的考试,没通过有可能被取消秀才资格。

到了秀才这一级,就算脱离平民阶层,可称为“士”,享受一定的特权。见官不必下跪,犯事儿了在定罪之前也不能像对待老百姓一样施刑,须先报学官才能处理。并且免其丁粮(免役税),成绩优秀者称为廪生,次一等的为增生,朝廷给银给粮。

乡试又称为大比,每三年一次,即所谓的秋闱。分为三场,分别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通过后就是举人,具备做官的资格,可以候补选官,也可以继续考进士。

会试在乡试后的次年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于京师礼部举行,又称春闱、礼闱。通过者就是进士,可以参加最后一级的殿试。

殿试在会试后一个月即三月十五日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因而到这一级的仕子又被称为天子门生。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会发现秀才的级别比举人和进士低,虽然朝廷有一定的补贴,但和付出相比就不值一提了。古代纸笔、师资都很贵,供出一个秀才不容易,甚至能够拖垮一个普通家庭。“穷秀才”这种称呼是很贴切的。

到了举人这一级,情况立刻就改变了。因为举人不但能够做官,还能庇佑家族。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为什么有许多财主老爷带着银子、房产、田产来投?甚至还有人自愿投身为仆?因为可以逃避赋税。

秀才只能免他一个人的,举人可以免一个家族的,朝廷给的补助也更多。也就是说,只要一中举,立刻就能发一笔财。哪怕他不去做官,不出意外的话,躺在功名薄上也够吃一辈子了。

进士则是另一种情况,能中进士者,都是学识渊博、志向远大者,这些人投身官场,必然想往上爬,但在京城这样的地方,进士根本不算什么。想要出人头地,就得到四处打点,挣的还不够花的。

其实如果举人想做官,和进士也是一样的处境,甚至因为出身不高,谋不到好的职位,要是没有家族的支持会很艰难。但若是不做官,花费不会太大,钱财这块是不愁的。

所以,“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这种说法,是假设举人不做官才能成立的。举人若是做官,比进士更难。但不管怎么,科举都是古代最好的出路。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其他网友观点

古人说没说不知道,不过“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说法蛮贴切的

古代读书不像今天这么容易,培养一个读书人,家里人要付出很多

比如说汉朝的丞相陈平吧,他们家父母早逝,陈平跟着哥哥过,陈平呢不喜农活,喜欢看书习字,哥哥认为陈平和别人不一样,所以就包揽了所有的农活,嫂嫂呢则包揽了织布养蚕以及一日餐饭,他们夫妻两弄田地的收入养活三人,并且供应陈平的读书花销

或许有人认为这没什么,可为了供养陈平,哥哥本来只需要种二十亩地,却种了四十亩,起早贪黑。按照古代那种生产力,纯手工作业,可以想一想,有多难。我曾经割麦子,一天下来,一亩地没弄完,相比割麦子,犁地翻土更是累人……

陈平有哥哥供养,想一想,如果没有人供养,作为一家主要劳力,秀才们却把时间用在读书习字背考上,他们家靠什么生活?凭什么不穷?天上掉下钱财么?而且读书习字花费很大,笔墨纸砚、书本、以及请老师教学,都是要钱的

普通百姓读成秀才,他们家不穷,谁穷?

不过古代若能读书出士,则地位会翻天覆地,读书也是鲤鱼跃龙么的唯一机会,所以古代秀才们,多多少少都会有宗族供养,期盼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一天

至于单打独斗,就算了吧,古代还有士人恒为士之说呢

金举人银进士,这个是秀才杀出来的选择

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举人已经是士一级了,属于统治阶层

统治阶层就有统治阶层的待遇,比如说有免税几百亩地的优待,上下打点一下,几百亩可以变成上千亩,仅此一条,就有许多乡民会把土地挂靠到举人家,让举人成为地主;再者,举人可以做官,做不了高官,县令一级的问题不大,只有缺,就能补上。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县令拿不到十万,一万没疑问……

即便不做官,举人也是乡绅一级人物,自古皇权不下乡,县令统治地方,靠的就是乡绅

进士,是举人的更上一级,之所以说银,因为进士和举人除了能进朝堂,没有太大区别,或许有人说,能进朝堂区别还不大么?可仔细想一想,能进朝堂的能有几人?有那劲儿,呆地方做个土豪不好么?

进士之所以是银,因为举人付出和收获不成比例,不如安稳当个地方豪强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为何古代皇家的婚姻也会出现血亲之间或是亲戚之间相结合的现象?

下一篇: 中进士是不是相当于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