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二战时德国为什么非要进攻苏联而不是选择联合苏联对抗英美?

网友提问:

二战时德国为什么非要进攻苏联而不是选择联合苏联对抗英美?

优质回答:

1939年8月13日,纳粹德国和俄国签订了《苏联互不侵犯条约》,仅10多天后希特勒就迫不及待进攻波兰,英法联军还在犹豫不决时,德国和苏联已经结束了战斗,愉快的瓜分了波兰。

1939年8月23日,苏联外长与德国外长在莫斯科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站在身后的斯大林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对于德国来说,此时外围已经扫清,下一步是向西、还是向东,或者是两线进攻?希特勒非常清楚,德军如果两线作战无异于自杀,想在争霸中取得胜利,必须先解决一方,现在和苏联已签约,而苏联对英法一直有很深的顾虑,所以如果进攻法国,苏联不会趁火打劫,所以希特勒决定先解决西线问题。

1940年3月6日,波兰首都华沙街头一片废墟。

1939年11月希特勒就签署了进攻西欧的《黄色方案》,但由于天气问题推迟。另一方面德国一直依赖瑞典的铁砂矿经挪威运到德国,如果挪威海岸线受到英法攻击,将会从北面威胁德国,所以1940年4月德国占领丹麦、挪威。

图为1940年6月,平民逃离法国。

这样,北线、南线的威胁解除,东线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开始彻底解决西线问题,所以德国压根没想过同英法结盟对付苏联,更没想过同苏联合作打击英法,而是自己一家独大挨个解决英、法、苏,霸占欧洲。

图为1941年11月,苏联部分战俘。

1940年5月10日,按捺不住征服欲望的希特勒发起了进攻法国的命令,英法荷比的数百万军队与德军仅交手半个月,精税部队和先进装备差不多丧失殆尽,残余英军逃回英国本部,6月4日德军占领巴黎,6月21日法国投降,西线问题终于解决,纳粹德国就只剩下一个矛头,消灭斯拉夫民族,消灭苏维埃俄国。

其他网友观点

1918年11月德国革命,使得600万德国军人饮恨马恩河。德国人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却最终成为了战败国,除了巨额的战争赔偿,还面临着被迫迁出非德意志人居住地等问题,经济上陷入困境,民族感情遭受挫折。德国人认为是来自背后的背叛,使得他们输掉了战争。他们有多痛恨英法列强强加在德国身上的枷锁,就有多么痛恨那只来自背后的“匕首”。

(德国11月革命)

革命是由德国共产党人发动的,因此整个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人对社会主义理论很排斥,由于民族复仇情绪的日益激烈,德国人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种族理论”,这一切在社会经济危机到来时被杂糅到一起,形成了“纳粹主义”。

所以,第三帝国的立国基础是反共的意识形态,这就决定了德国与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德国在二战初期是借助复仇之战完成军事动员的,那么在法国战役中征服法国是报当年贡比涅森林之仇,在苏联战场上征服苏联是报当年的背后黑手之仇。

除此之外,德国在二战前能够取得经济奇迹,与德国的大规模扩军备战有很大关系。德国的战时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了,大量的军工订单给经济濒于崩溃的德国提供了流动性。但是军事装备必须要消耗掉,并且要换回价值不菲的等价物,如矿产资源等,才能维持德国经济的发展。德国的战争机器发动后,就很难再停下来,不然那么多复员的军人往哪儿安置?仓库里那么多的弹药往哪儿放?军工厂还没有转型民用,那生产是不是也必须要停下来?

(纳粹主义的军工生产为德国提供了流动性)

西欧战役的快速结束,让希特勒瞠目结舌,这不是他认识的法国。德国从法国得到了大量的军事装备,还有法国北部的“里尔-鲁昂-巴黎”三角带工业基地。按理说,德国的战时经济得到了大发展,掠夺的资源让德国人一扫之前十多年惨兮兮的阴霾。德国的战争机器隆隆作响,碾向英国。然而一战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弱势的德国海军不具备征服英国的能力。暂时停歇下来的德国战争机器,需要寻找新的目标——其实都不需要寻找,苏联就在边上。

所以,德国进攻苏联,是德国纳粹主义理论下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是德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那么,德国不可以撇开意识形态的不同,选择联合苏联吗?毕竟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国还与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两个国家的关系算是很不错的。

其实,别看德国当时战绩彪炳,风头正盛,但其实德国的地缘处境也很不妙。英国的海军在欧洲大陆外围拉起了一道篱笆,还上了一把锁。为了防止德国舰队暴走,英国人在第一时间击沉了法国和意大利的地中海舰队。这样,在欧洲大陆上,就形成了德国、苏联两个陆权国家被英国困在欧洲的形势。

(不列颠空战的失败使得德国处于战略困境)

美国的变量也是希特勒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虽然他选择了“光荣孤立”,但是美国的做派完全不是中立。一开始美国人做生意,卖给英国人军事物资,也还可以理解;英国人都破产了,美国人不要钱也要给英国物资算什么?美国人还说“你的邻居家房子着火了,可你刚好有水管,要不要借给邻居呢?不借的话,火势蔓延起来,可能就会烧到自家房子”。

所以,有了美国人的支持,英国人把欧洲围起来的篱笆更加坚固了。这样,德国、苏联面临着囚徒困境,因为德国、苏联谁都不敢信任对方。德国担心苏联和英国、美国勾连在一起,苏联也同样担心德国会与英国、美国勾连在一起。

苏联和德国当时都没有足够的海军去突破这个牢笼,唯一的破局方法是把自己变成巨无霸,实现自给自足,从而不怕英国和美国的封锁,进而与英国、美国平分霸权。

所以德国与苏联的战争,不管是意识形态、务实经济、战略困境都是必须开打的,而且希特勒牌面占优,有数不清的利好消息支持他做出进攻苏联的决策,如苏联进攻芬兰损失惨重暴露的战斗力不足,以及大清洗造成的政治混乱,而德国却在西方战役和东南欧战役中所向披靡,无往不利。所以,希特勒乐观地认为,进攻苏联就像是往一座快要倒塌的房子上踢上一脚。

(德军开进苏联)

希特勒的判断大致没有错,战争一开始,确实发现了苏联在西线部署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和军事人员,以此判明苏联人也面临着“囚徒困境”,时刻准备着进攻德国,只是因为德国“海狮计划”迟迟没有结束,使得斯大林误以为希特勒还不会那么快的就发动战争。而德军在苏联西部战场的快速推进,也证实了希特勒的“苏联是一座快要倒塌的房子”的设想,战争按照希特勒的设想进行。

直到莫斯科会战,希特勒赌上了最后一点进攻力量,斯大林也拼上了全部家底,终于拦住了纳粹军团。希特勒的一波流没有能够推到苏联,在亡国危机下,苏联的战时动员机制被激发,政治清洗造成的内部问题,都让位于战争的大义,苏联国内的各个阶级,都团结了起来,最后一粒米都被榨取出来用于战争。

战争陷入了胶着,希特勒的闪电战遇到了苏联的泥泞战。希特勒取名第三帝国,原本希望附和中世纪传说的第三帝国会有千年盛世,却没成想只有12年国运,在1945年就画上了休止符。

其他网友观点

如果说德国进攻英国是为了削弱竞争对手,进攻法国是为了报一战战败之仇,那么进攻苏联则是出于以下三个目的,而且苏德也不可能联手。一、为了获得持久可靠的资源补给,起初苏德也曾“合作”

当法西斯德国暴露出侵略扩张的野心后,苏联曾一度试图联合英法压制德国。然而,由于当时英法两国绥靖主义盛行,对再度爆发战争心存畏惧。

因此,他们对苏联的建议采取了敷衍委蛇的态度。苏联人没有办法,只得转而与希特勒达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达成后,德国便得以从苏联获取源源不断的资源补给。

获得持续可靠的资源,对法西斯德国相当重要。原因很简单,当时唯一有足够资源供应给德国的只能是苏联。战争越是激烈,德国就越要依赖苏联的资源供应。

然而,希特勒却认为长此以往将对德国不利。因为万一苏联人改变了态势,突然切断了对德国的资源出口,将会有置德国于死地的危险!

为了彻底消除这种危险,希特勒便决定先下手为强,趁苏联尚未完全做好战争准备的机会,以突然袭击的方式灭掉苏联。

只要灭掉了苏联,德国就能获得高加索的石油、乌克兰的小麦,以及其他各种战争资源。既能消除两面受敌的危险,又能使德国立于不败之地。

二、苏联是希特勒眼中的异类,而希特勒则是斯大林眼中的疯子

希特勒对苏联的仇恨,要远大于对法国的仇恨。在希特勒的眼里,苏联是一个必须被铲除的异类。

因为,苏联不仅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有可能威胁到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的利益。

为什么英法两国会采取绥靖政策?为希特勒在欧洲的扩张大开绿灯?这并完全是因为他们惧怕战争,更是由于他们始终存有祸水东引之心!

英法两国之所以会置“盟友”波兰的死活于不顾,就是为了让希特勒尽快占领波兰,从而打通德军进攻苏联的通道。

因此,在英法两国的眼里,波兰是个小炮灰,而德国则是个大炮灰。

所以为了引导大炮灰德国打苏联,英法两国自然不惜牺牲小炮灰波兰。

只是希特勒也不是傻瓜,狡猾的希特勒怎么会看不出英法两国的小心思呢?

所以,在与苏联达成《互不侵犯条约》,暂时稳住了苏联之后,德国人便迅速调头西进猛揍英法联军!

结果,坚固的马奇诺防线也没能挽救法国。

法国投降后,英国人终于品尝了多年来绥靖、纵容纳粹侵略的苦果。

若非德国海军太怂包,英吉利海峡和英伦三岛的全民皆兵,根本就保不住英国本土!

但是,因德国空军没有歼灭英国空军,导致希特勒的“海狮”计划没有成功的可能。

因此希特勒只得放弃登陆英国本土,彻底佂服英国的企图,转为以空中打击为主的袭扰。

希特勒认为英国人最终会主动乞和,英国对战争的影响力已大为削弱。

于是,希特勒便调转枪口,策划起了反苏战争,并为此做了精心准备。

三、希特勒不信任斯大林,而且当时苏联也有机可乘

其实斯大林根本就没有信任过希特勒,在斯大林的眼中,希特勒是一个永远不会满足的战争狂人,而希特勒也没有信任过斯大林。

双方都认为彼此迟早会有一战!因此,苏德只能成为对手,绝无成为盟友的可能。

只是,斯大林误判了战争爆发时间。斯大林认为1941年以前,苏联有可能不被卷入战争,危险将会在1942年以后到来。因此网传的“大雷雨”计划,也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为了避免受制于敌,苏联先是迫使芬兰人屈服,然后又佂服了波罗的海三国,紧接着又趁德军进攻波兰的机会占领了波兰东部地区,从而将苏联的国防线向西大大推移,以便为苏联争取有利的战略回旋空间。

同时,苏联又抓紧时间在新边境线上布署重兵集团,并构筑起大批防御工事,以防万一变生不测。

而且,前线苏军也正在抓紧时间更新装备,尤其是空军的战斗机。只是,直到战争爆发前苏军也没能完成换装。

促使希特勒下决心进攻苏联的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大清洗″给苏联红军造成了严重伤害!

一大批有经验、有能力的红军干部都被清洗掉了,而新被提拔的干部虽然政治水平过硬,但却军事素质不足。

因此,希特勒认为只要施加一次泰山压顶般的打击,就能够粉碎苏军的抵抗。

甚至还幻想着以击致暴、以暴致乱,一举推翻斯大林。

所以,在1941年6月22日凌晨,几百万德国军队便发动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从而拉开了为期数年的苏德战争序幕。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请问那两个不孝是什么?为什么?

下一篇: 说实话,现在经济纠纷在法院起诉有多大效果?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