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请问那两个不孝是什么?为什么?

网友提问: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请问那两个不孝是什么?为什么?

优质回答: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此说,我观察了已三年,但不孝有三者,恐无一人答对,不是贬低他人,实事如此。

此语不是讲有三种孝道,而是讲儿女对父母尚有三种不孝的理由。

古人云:老里不正儿不尊,其理就在于此。虽是一种人伦的违背,但它出自礼仪之规。

何为不孝有三?第一,父母无道德修养,为人不尊,不知廉耻,不守规矩,有违人道,行为礼仪不检点,甚或有违人伦,伤化门风,忘祖背德者。儿女不孝顺不违天理人性。

二是父母好吃懒做,不持家教子,吃喝嫖赌,游手好闲,偷鸡摸狗,扰乱乡里,不维众益,或无恶不做者。其儿女不孝顺不违背民德。

三是贪占豪夺,强抢劫霸,奸杀无辜,欺男霸女,横行乡里而被绳之以法者,儿女不孝顺并不违背国之宗义。

此三种不孝敬父母的理由,虽不合乎人伦,但它合乎天地人的自然阴阳生化属性。这样的不孝,人间不说你是坏人,不说你是不孝顺,因为天地的自然法则就是你不正,我不尊,你不立,我不敬,你无德,我不孝。此三种不孝的理由是合乎人性的。而法律也是不能干预的。但是,此不孝并非不尽人子之义,而是不那么敬仰而已。

其无后为大有两层含义:一是儿子不娶,即为无后,含无后室和无香火继承人也。二是说:即是你的父母再坏,再无德,即是该杀。但是,他(她)是生你养你的父母,恩重于山,即是父母活着时,因为犯法而你不敬不孝,民间也不说你啥。但尚若不尊的父母死后,你就不要再计较了,你应做到人子应尽的后事孝道与义务,你要奠,你要祀,你要痛,你要哀,你要披麻戴孝,持杖而痛哭长号,要泣血如注,要思父母在时的养育之恩,思长处,思笑容,思父母的痛苦与辛酸,让父母入土为安并时时缅怀与祭祀。这样,父母之灵会走的安心而不牵挂。即是外界看到你这样对待为人不尊的父母死后还能得到儿女的麻衣和血泪,也证明你父母虽为人不尊,但死后还有孝顺儿女,那你父母也算值了,也体现出了不管自己好坏,且还有后孝的价值。而做为儿女们,能做到这一点,也算还圆了人性,乡里人们也会对您称颂赞扬的。

其他网友观点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真正含义,并不是要生育后代,它真正的含义是这样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上面写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代这个“三”是复数虚指,代指很多的意思,“无后”指的是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并不是指没有后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其中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是最大的不孝。并且这句话后面还举了一个“无后”的例子。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说的就是舜在娶妻时没有提前告知自己的父母,没有尽到自己做儿子的责任,这就是“无后”了。所以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并不是说没有后代就是不孝。那为什么后人的理解出现了错误呢?

这是后世腐儒们在研究先贤书籍时,根据自己的理解擅做注释所造成的。汉代有位文人叫赵琦,他写了一本《十三经注疏》来解释先贤哲言。在书中他写道“于礼有不孝者三,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在这里他把不孝具体划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曲意逢迎父母的错误,对父母无条件的服从,这是不孝,第二种是家中贫困,父母衰老,子女却不是谋取官职俸禄来供养父母,这也是不孝,第三种指的就是不为家族延续后代,这也是不孝,并且是最大的不孝。这种说法与古代宗族家庭思想十分符合,所以广为流传。

其他网友观点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是中国人常说的。其义是说,一个人要是没有娶妻生子,使家族断了后,失了香火。就是最大的不孝顺。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原话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只说了“不孝有三”,并没有说三者的内容。于是,后世不断追问,这个三的内容除了“无后”之外还有啥?南宋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收录了赵氏的解释是:“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义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按儒家的原则,孝顺的事情有很多。不孝的事情有很多。比如人们常说的就有三不孝,不能事君,不能事亲,不能立身行道。其它还有五不孝,六不孝之类的。总之,不孝的事情有很多。为什么我认为朱子的解释更合情理?这是从孟子讲这话的原意推论出来的。

我们一般所谓的孝,说的是儿女与父母的关系。在正常的情况下,儿子是否有后,与孝不孝并无直接关联。儿子只要对父母好,符合社会道德要求,就可以说是孝。把香火的延续,家族继承的任务与孝关联在一起,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这已经是孝的引申了。孟子的原话固然提出了“无后”的重要性,但是,整句话的重点其实还在一个“告”字上。既,男人娶妻,必须秉告父母。按礼而行,一个人如果不经过父母的同意,而娶了老婆,这就叫“不告而娶”。这是很不孝顺的。就算今天也是这样。如果你结婚了,爹妈还不知道,那你肯定是不孝。

历史上被儒家称为圣人的“大舜”,就是“不告而娶”的。他娶媳妇是没有经过父亲同意的。于是,孟子就说,比起告不告诉父母来,生儿子继香火,更加重要。这里边说的是,在一个大的道德合理性之下,可以有小的瑕疵。既与“有后”相比,“告”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这样说,许多朋友可能还不理解。难道娶媳妇和爹妈说说就那么难吗?其实不然。假如爹妈不但不希望你娶媳妇,而且还想着把你搞死。这样的话,还能“告”诉吗?显然不用。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

也就是说,舜的母亲死后,父亲又娶了后妈,后妈生了个弟弟叫象。一家三口都不喜欢舜。父顽、母嚣、弟傲。但是,舜还是能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他如果犯了小错,父母打两下,他就承受。如果父母想把他往死里整,他就逃。

有一次舜在挖井的时候,父亲和弟弟把它埋在井里,但舜提前有防备,在井侧挖了一个洞,最后逃了出来。象埋了舜之后,不但占了舜的房子,连“舜妻尧二女与琴”象都取之。谁知,象拿起舜的琴还没有鼓完一曲,舜就回来了。就是这样,舜还是对父亲和兄弟很好。

也正因此,舜才成为大孝的代表人物。在舜的身上,其实还说明一个问题。人的强大,不在于杀人放火,也不在于抢夺别人的东西,而在于你强大到别人打不死你。只要别人打不死你,你就内圣外王了。

儒家学问,也被称为孔孟之道。孟子的思想,是在孔子思想上的发展。孔子讲仁,孟子讲义。仁是柔和的,义是刚强猛烈的。这样,孔子和孟子就形成了儒家内部的阴阳两极。只有一阴一阳,才称其为道。孔子说,孝是无违,儿女们不应该违背父母的意愿。孟子说,父母叫你杀人你也去吗?孟子不是否定了无违,而是指出,无违是有前提的,有限制的。因此,《四书集注》对“不孝者三”的解释应该是靠谱的。

“阿义曲从,陷亲不义”是说,如果父母想法不对,不能去顺承他,就会把父母陷于不义的境地。使他们犯错,甚至犯罪。上边说的象窜掇父亲害自己的哥哥,这样就陷父亲于不义。自己对父亲也是不孝的。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古代的游,就是所谓的游宦,也就是外出做官。如果,家里条件好,自然要在家孝敬父母。如果家庭条件不好,又不愿意出去做官挣钱,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也是不孝。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就是所谓的“无后为大”了。这句就不用多解释了。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婉容怀孕了,为何溥仪却扬言要离婚?

下一篇: 二战时德国为什么非要进攻苏联而不是选择联合苏联对抗英美?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