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历史为什么选择了刘邦?

网友提问:

历史为什么选择了刘邦?

优质回答: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历史为什么选择了刘邦?

推翻秦朝后,项羽在咸阳分封天下。

由此,这天下本应该就是项羽的了,最后却让刘邦坐了天下,历史为什么选择了刘邦呢?

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只有一点,就是这天下是项羽送给刘邦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山野老人简单从三个方面说说理由:

一,项羽军事自信,让刘邦多次死里逃生。

项羽谋士范增多次对项羽说,刘邦是项王的对手,不消灭刘邦,项王天下永不安宁。

项羽因为军事上的强大优势,根本不担心刘邦能占领天下。尽管项羽有很多机会让刘邦从地球上消失,但是由于项羽的自信,让刘邦一次次死里逃生。

第一,鸿门宴上,刘邦侥幸逃脱。

项羽入关后,听说刘邦想与自己为敌,称霸天下,就发誓要消灭刘邦。

当刘邦来到鸿门宴上,一番花言巧语,让项羽放弃了消灭刘邦的打算。

尽管范增多次示意项羽,让项羽处死刘邦,项羽置之不理,由此让刘邦侥幸逃脱。

第二,巴蜀为王,给了刘邦逃亡窗口。

项羽在咸阳分封天下,让刘邦到巴蜀为王。

项羽的本意就是想把刘邦堵死在巴蜀这个封闭的山区里,没有想到张良再一次买通项伯,让项伯出面,做项羽的工作,最后将汉中划给了刘邦。

刘邦有了汉中,就给了刘邦从巴蜀逃亡有了出口。

后来项羽陷在齐国作战,不能自拔,刘邦利用这个机会,从汉中东进,占领三秦。

如果当初,项羽坚持原则,将刘邦堵死在巴蜀,不同意将汉中划给刘邦。

刘邦要东进关中,恐怕不可能。

第三,彭城惨败,刘邦却逃之夭夭。

彭城之战,项羽三万骑兵,杀得刘邦五十六万大军鬼哭狼嚎。

可是当刘邦处于千钧一发的生死垂危之际,天空却下起了大雨,让刘邦 死里逃生。

这也许是天意!

如果项羽采纳范增的建议,在鸿门宴上处死刘邦,或将刘邦堵死在巴蜀,也就没有后来的高祖了。

二,项羽意志软弱,让刘邦取得最后胜利。

项羽与刘邦长达五年的战争,刘邦屡败屡战,誓不言败。

项羽遭受垓下之败后就一蹶不振,最后自刎身亡,将天下让给了刘邦。

这一切都是项羽性格太幼稚、意志太软弱造成的。

第一,鸿沟为界,项羽信以为真。

项羽与刘邦在广武涧对峙了一年多,双方都很艰苦,最后达成协议。

双方同意以鸿沟为界,鸿沟西面属于刘邦;鸿沟东面属于项羽。

协议签订后,项羽放了刘邦父亲与刘邦老婆吕雉,带兵东归。

刘邦却听取张良与陈平的建议,尾随项羽而去。

这一事件,说明项羽太幼稚,以为签了协议,就应该遵守协议,没有想到刘邦言而无信。

如果刘邦这次遵守协议,历史上可能在南北朝之前出现东西朝,但是刘邦没有遵守协议,也就没有出现划沟而治的悲剧。

第二,固陵反攻,项羽转败为胜。

项羽东归后,发现刘邦尾随而来,于固陵反攻,将刘邦打得落花流水。

刘邦躲在洞中,调来韩信、彭越支援,最后将项羽包围在乌江边上。

第三,乌江自刎,刘邦彻底胜利。

项羽逃到乌江边上,也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因为这时,乌江边上有个亭长划着一只小船在乌江边上等待项羽,只要项羽上船,回到江东。

那时“卷土重来未可知”,因为“江东弟子多才俊”。

可惜,项羽遭遇挫折,就心灰意冷,最后在乌江边上自刎,将江山送给了刘邦。

三,项羽政治糊涂,让刘邦有了经验教训。

项羽丢了江山,为刘邦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让刘邦奠定了西汉两百年基业。

第一,关于建都关中的经验教训。

项羽咸阳分封天下,有秦国人建议项羽建都关中,可是项羽因为要光宗耀祖,认为建都关中是锦衣夜行。最后放弃关中,建都彭城。

刘邦夺取江山后,准备建都洛阳,刘敬建议刘邦建都关中,刘邦听取张良的建议后毅然决定建都关中。

为什么要建都关中呢?

用刘敬的话说就是秦国依靠关中的崤函之固,肥沃的土地,不仅抵御了列国的进攻,还以此平定天下。如果陛下建都于此,即使山东地区有祸乱,也能轻松的平定。

第二,关于一国两制的经验教训。

项羽、刘邦处于社会变革大时代。

秦朝之前的周朝实行的分封制,秦始皇改革创新,实行的中央集权制。

周朝的分封制让周朝建国时间长达八百年之久,让很多人向往;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仅仅维持了几年的短暂时间。

因此,项羽推翻秦朝后,在咸阳分封天下,实行的是周朝的分封制。

项羽的继承周朝的分封制也没有维持天下长治久安,五年左右的时间,就灭亡了。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实行“一国两制”。

刘邦的“一国两制”,既有历史的客观原因,也有刘邦探索、比较两种制度优劣的主观原因。

历史上的客观原因是刘邦统一天下后,就存在七个异姓诸侯王。刘邦为了天下的稳定,不敢贸然对这些诸侯王采取措施。另一方面,刘邦对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这两种制度的优越性也缺乏认识,刘邦要通过比较,才能做出取舍。

刘邦初期实行一国两制,既保证了天下稳定,也为刘邦治国积累了经验。

第三,关于削藩封藩。

刘邦建国不久,先后有燕王臧荼、韩王信反叛朝廷,由此刘邦认识到国家内部有诸侯王存在,是一种不安定因素。于是刘邦极力削藩,先后剿除韩信、彭越、英布等诸侯王,在剿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刘邦又不断册封刘氏子弟为诸侯王,由此保持了朝廷的稳定,也为后世积累了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由此才让西汉持续了两百年。

综上所述,历史选择刘邦,主要功劳在于项羽,项羽不但让刘邦生命垂危之际,死里逃生,也为刘邦治国安邦提供了经验教训!

其他网友观点

“时势造英雄”!没错!刘邦以自己的行动和成功证明了这句话的合理性!

刘邦,无论是放在当时还是今天,的确是个乡间无赖,街头混混而已。

起兵造反前的刘邦是个什么人?题主说得很清楚!司马迁讲得更清楚!虽说司马迁是刘邦的重孙子汉武大帝刘彻时期的史官,虽说在《史记》中给了刘邦一点“面子”,但他还是“含沙射影”般地如实记载了刘邦的一些“不光彩”的事。据说刘彻还没看完《史记》,就气的浑身发抖,震怒异常。“这小子胆大包天,竟敢揭朕太爷爷的短?”但思来想去,还是容许这部伟大的史书流传后世。后人们得以最终一睹刘邦的“芳容”,但同时也“认识”了刘邦,了解到刘邦的“丰功伟业”。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好酒及色”!就这四个字的评价,刘邦的起兵造反前的形象就好不到哪里。为甚刘邦四十来岁还娶不到媳妇?可想而知!谁家有闺女愿嫁给这样一个人?刘邦为了解决生理问题,只好和曹氏勾勾搭搭,还生下一个胖儿子,“不负责任”根据孩子的“胖”,随便给起个名字叫“刘肥”。

然而“傻人有傻福”,刘邦最终因“口出狂言”,抱得美人归。

娶了媳妇应该有所收敛吧?奈何刘邦新婚燕尔后,老毛病又犯了,经常打着“工作”的旗号,和一帮“狐朋狗友”胡吃海喝。继续吹着“牛皮”,好高骛远。

田是媳妇吕雉种的!农活是吕雉干的!一双儿女是吕雉含辛茹苦领大的!父母是吕雉供养孝敬的!等等这些,可都不是我说的,《史记》等史书都有记载,友们闲时,可从书本中找到相关记载的。说实话,刘邦是娶了一个好媳妇。至于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后,尽管十分宠爱戚夫人,万分欣赏他和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但始终不好意思废去吕雉这个已成为“黄脸婆”的原配?这是原因之一。吕雉为你刘邦付出的太多太多!你刘邦有愧于人家吕雉呗!

但是!刘邦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刘邦讲义气,善交友,虽“工资”少的可怜,但出手大方。虽说爱吹个牛皮,但以诚待人。以他泗水亭长,实际上就是一个“弼马温”的身份,还能得到当时沛县“政府办公室主任”萧何等一些“人物”的认可?以他一个街头“混混”,乡间无赖的“出身”,还能得到项羽及楚王熊心的认同?要知道,古代最讲究的就是“出身”!这间接说明刘邦自有“过人之处”!

事实上,刘邦就是“非同凡响”!是一个“响当当”的“杰出”人物。历史最终验证了这点。

萧何推荐一个“钻过裤裆”的,而且丝毫“不显山露水”的韩信为大将军,刘邦“从谏如流”,用之!韩信“趁人之危”,“明目张胆”地要官,索封“齐王”,刘邦“忍痛割爱”,封之!好友雍齿“背后捅刀子”,刘邦恨的“咬牙切齿”,仍封他为“侯”!

最值得让人学习的,就是刘邦坚毅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特别是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的四年“死磕”,刘邦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项羽的确是英雄!打了“一百次”胜仗,但最终一战就失去了天下,还落得个自刎乌江。反之,说刘邦是个“狗熊”,也不为过。打了“一百次”败仗,但一战成名,开创了一个“百年基业”。泱泱大汉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先不说一个伟大的民族由此产生,单说汉文化,在世界上至今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

刘邦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历史选择了他。估计“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至今都后悔地“扣腔子”!为甚不在鸿门宴上一刀宰了刘邦?但后悔又有什么用?项羽只能悲凉地“吟”着“虞姬虞姬奈若何?”,而刘邦却放声高歌着“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些后人,都十分同情大英雄项羽。有一个著名的女词人还创作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名句,要知道,根据当时的时局,项羽就是过了江东,也是大势所去,根本成不了气候了。但她怎么就没看到项羽的“暴行”?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那可是二十万鲜活的生命啊,何况人家都缴械投降了。火烧秦宫,肆掠关中,挖人家祖坟,尽失秦地人心。有人会说秦军亡楚时,又杀了多少楚人?不是有一句“冤冤相报何时了”?

刘邦呢?一些后人就是有点不服气!游手好闲不说,还是个“懒汉”!好色贪杯,吹牛皮说大话。出身低微不说,还一无是处。这么一个人,怎么就当了皇帝?陈胜不是说过这么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甚人家不行?人家可是奋斗出来滴!

都占领过关中,项羽怎么做的?前面我已讲过,不说他为了“衣锦还乡”,主动放弃关中要地的“鼠目寸光”的行为。单说他纵兵在关中四处抢掠,将一个豪华的大都市咸阳弄得满目疮痍,临走时还将关中的财物尽带回彭城。刘邦又是怎么做的?秋毫无犯,张贴安民告示,著名的成语“约法三章”由此问世。

小文的最后,我也提出一个假设:倘若项羽打败了刘邦,得了天下,以他的性格,以他的所作所为,估计在治国理政上,比刘邦差远了。实际上,项羽也曾拥有了天下。在戏下这个地方,根据个人喜好,一口气封了十八个诸侯。就从这点,他都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必竟刘邦当了皇帝,首先考虑的是百姓。“休养生息”就是刘邦称帝后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

自古曰:“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就是历史为什么选择刘邦的最终答案!

其他网友观点

这个问题怎么说呢?如果真如题主所说刘邦是个地痞无赖的话,他连沛县的泗水亭长也做不了,可以说刘邦情商高,也可以说他深通人性,懂得趋利避害的道理。因此不是历史选择了刘邦,而是刘邦选择了顺势而为,顺应时事、应对时变的刘邦最后击败了项羽。

首先刘邦早已经不是农民起义领袖了,他看到了陈胜的失败,因此在进入关中后他选择了“约法三章”,取得了关中父老的支持,这里提到的关中父老实际上就是新兴的商人地主阶级。刘邦选择了做他们的代言人,而项羽作为楚国将门之后,代表了六国没落贵族的利益,这就决定了项羽站在了历史发展的对立面上,尽管他是战神,但是他维护的是已经腐朽没落的六国旧贵族利益,这群人就是社会的蛀虫,没有进取心也没有斗志。这就决定了他们不仅不是项羽的助力,还是项羽的负担。比如那个给刘邦通风报信的项伯,没有他的鼎力相助,恐怕刘邦早就在鸿门宴上被砍掉了脑袋。

刘邦身边聚集了很多能人异士,这里面既有六国贵族后裔出身的智者张良,也有沛县刀笔小吏出身的萧何,还有从项羽楚军阵营投奔刘邦的韩信、陈平等人,彭越和英布等人和刘邦则是合作关系。项羽身边聚集的人除了范增之外,基本上都是项氏族人和楚国贵族之后,这些人里猛将不少但智者不多,因为除了范增之外,项羽身边就没有几个可用之人。难怪刘邦最后总结说:“我有汉初三杰的辅佐,但是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信任和重用,因此他才失败了。”

刘邦这么说只是把问题的本质掩盖了,实际上就算是没有汉初三杰,刘邦也可以击败项羽,只不过是进程快慢的问题。根本原因是:一、刘邦代表了先进的阶级利益,而项羽代表了没落的贵族利益,刘邦入关中后约法三章,项羽入关中火烧阿房宫,结果关中之地成为了刘邦最好的后方基地;二、刘邦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能够与天下人共利,张良、韩信、萧何、陈平等人都能包容和接受;三、刘邦的心胸开阔,他对于和自己有矛盾的雍齿,也可以坦然封侯,因为这是政治需要,在政治利益面前,他把个人恩怨放在了一边。

因此,不是历史选择了刘邦,而是刘邦选择了顺应历史,顺势而为才成就霸业,也可以说是新兴商人地主阶级击败了没落的贵族势力,刘邦和项羽不过是两股势力的代言人。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AK47射程是400米,请问我在401米处能接到子弹吗?

下一篇: 汉献帝为什么不能摆脱曹操的控制,但是康熙却摆脱了鳌拜的专权?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