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内容

宋案重审读后感4500字

宋案重审读后感4500字

(2019-01-05 12:02:10) 读后感

宋案重审

作者:尚小明

百年宋案研究最大的问题在于研究者错将“宋案”等同于“刺宋案”。本书彻底纠正了这一偏差,明确揭示“宋案”实际上是由收抚共进会、调查欢迎国会团、操弄宪法起草、构陷“孙黄宋”、“匿名氏”攻击、低价购买公债以及刺杀宋教仁等多个情节次第演进与交错进行而酿成的复杂案件,并以极其细腻的考证,将看似毫无关联的各个情节之间的内在关系彻底揭示出来,最终令人信服地揭开了宋案一系列谜团。全书约有90%的材料为以往宋案研究者不曾利用,其中相当部分系首次公开。

宋案重审读后感 第(1)篇

十三个半小时读完。看到一半就忍不住给书打五星。建议作者把书名改成“中华民国1913”,可能不会像现在这么冷门。

一 历史的偶然

此案前后细节,在此就不赘述了,不愿意看前文论证过程的,可以直接看书的最后一章总结。几句话说,就是袁世凯的心腹、赵秉钧的部下洪述祖,收服了共进会(长江下游的帮会)头领应夔丞(1912.10前后),并在袁赞许、赵默认的前提下,开始搜集国民党孙黄宋三人的秘史、小道消息(1913.2初),以便抹黑国民党党魁。洪、应的主要目的,则是其中牟利。由于洪爱空许,应喜夸口,两人逐渐产生各种误会,洪催应速提供材料,应催洪兑现利益(1913.2末)。最终意识到这条思路走不通的洪开始暗示应可杀宋交差(1913.3.6),并在随后某天面见袁建议对于国民党“何不收拾一二人”,袁回复说政党所为“非一二人故,如此办法,实属不合”,这种拒绝不算强硬,导致洪的领会无法预判。经数日思考,回电应称经济利益难以兑现,但令应“燬宋酬勋位”(1913.3.13),这句涵义被争辩百年的五个字最终酿成了宋教仁遇刺悲剧。同日,应回电“欲为釜底抽薪法,若不去宋”,“恐大局必为扰乱”,并着手雇武士英于一周后刺宋。3.20晚,宋在火车站最终遇刺。

读罢最让我感慨的不仅仅是尚教授用其浩瀚的史籍查阅量、抽丝剥茧的毅力,将宋案从前到后、尽量真实详尽的还原到世人面前,也不仅仅是其对案件及牵涉各方客观、中肯的分析,反倒是案件中起到最核心推动力的几个人(洪唆使应起杀心,应雇武士英下手)的渺小,案件推动过程的阴差阳错,和案件最终给中国历史带来的深远影响。这种反差是如此巨大。历史的大方向虽然冥冥中已注定,但具体到每一个章节,真的是由一系列的偶然写就的。

二 三个小人物

洪述祖,中秀才后四次科举不中,在左宗棠、刘铭传等人府中任幕僚,因贪污入狱,是个劣迹斑斑的官场小人。出狱后(1894)被盛宣怀派到危机中的朝鲜办理电报事务(闲职),因对医术有研究,结识当时在朝鲜一手遮天的袁世凯,并以口才获袁欣赏。之后两人偶有联系,1911年袁东山再起,洪又得到唐绍仪的推荐,故提拔为内务部秘书、赵秉钧手下。尚教授认为这里有成为袁的心腹,监视赵的意思。

应夔丞则是标准江湖混混,趁革命之机,想投靠上海都督陈其美(其实也是个流氓头头)进入国民党,结果被拒绝,一怒之下整合青红帮、哥老会等前清帮派,成立共进会,以为自己之资本(1912.7)。正逢洪不愿整日呆在赵府内做事,出来谋利益,两人一拍即合。洪招安应以为自己政绩和江湖资源,应谋财和晋升官职,两人从袁处敲得5万(购买力折合现在近百万),并从孙黄宋处打主意想谋取进一步利益(一开始向袁开价30万买抹黑材料)。两人能力不足,找不到抹黑材料又想做点事情继续敲钱,最终萌生杀意。

武士英,穷困潦倒的退伍军人。应怕事情闹大,不敢在自己帮会内找人行事,阴差阳错找到武,许以报酬千元即让武最终刺宋成功。而获千元即喜不自胜的武也因在旅馆他人面前表现得像个“神经病”而很快落网,并很快牵扯出应,再邮件牵扯出洪,使得案件前因后果很快大白天下。

三 案发的前夜

宋案正好发生于4月8日第一届国会召开的紧锣密鼓的筹划声中。

辛亥革命后,几百个社团、几十个党派群起纷立,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1912.8),迅速成为第一大党。立宪派控制的组织有统一党、共和党、民主党。据统计,至二次革命前,全国报纸总数达5000种,部分国民党资助的报纸可以彻夜骂袁不止,民主共和的氛围欣欣向荣。

袁根据《临时约法》,在全国进行了国会议员选举,国民党在两院870个席位中,占有392席。共和党175席。统一党、民主党各24席,其他席位为跨党者和无所属者。1913年3月18日,袁世凯发布召开国会的命令。3月20日,宋教仁应袁邀请赴京,却在车站遇刺。如果我是袁,并且蓄意刺宋,肯定不会挑这么一个蹩脚的时间和地点。

袁在宋案前,虽然和康梁君主立宪派走的更近,但是政体上还是倾向于接受国民党主导的共和体制,并接受自己任总统、国民党领袖(黄或宋)任总理的组阁方案,主要分歧是袁希望实行自己权力更大的总统制,而国民党则希望总理全力更大的内阁制。

倒退到1913年1月,也是宋案导火索之一的“欢迎国会团”由国民党一些人员发起在沪成立。社团意图寻找理论依据,呼吁国会在国民党势力范围内的南京或上海成立,而不是北京。袁对此很恼火,但也未有过激举动,只是电令江苏都督程德全对有才之人“电召北京,任以重职”,其他人“由军警解散”。两日后程复电无法寻得对方违法事宜,难以从命。袁无奈转而电约黄兴来京“调和南北感情”,并致电孙中山“就近劝解”。

而洪、应此时尚未走到搜集孙黄宋抹黑材料这步,正在筹划的举动是运动立法委员,使得袁的想法(总统有权解散国会,部长任命不需经国会投票)能在会上通过。可见袁任临时大总统时,是的确想在共和的框架内解决问题的。而宋在党内地位没有黄高,其任总理的主要障碍既不在袁(资历相当的孙、黎元洪都放弃竞选,袁已对总统把握十足),也不在无意总理职位的赵,而在于同属一党的黄。这也是尚教授认为袁、赵从主观动机上也没有杀宋故意的主要理由。

四 失去的十年

三个小人物一次阴差阳错的暗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绝对不仅是一位政党领袖的牺牲,也不仅是一次短暂而失败的“二次革命”的战争影响。

宋逝世当日,国民党代表吴景濂谒见袁,袁说“本赖宋氏为巨擘”,“梦想不到也”,“言毕大哭”。但国民党人无法冷静面对这一局面,在武入狱不久暴毙、应入狱且拒不认罪、洪在袁的消极追捕下逃亡德国租界、赵不久病逝的局面下,将全部怒火转而洒向袁世凯,不仅在报纸上通篇讨伐,要求抓捕袁、赵,还通电各国要求不能接受袁任正式总统。5月1日美国电话称原拟次日递送国书承认中华民国,临时又于第二日取消。

4月8日,第一届国会还勉强按计划召开,但袁取消了他在临时参议院的开幕演说,外媒也称袁“向来精神焕发”,近日则“态度大变”,见客时目光“注于茶碗之上”,“言语或致前后不相应接”。孙中山也说袁“每日数电来”请求支持,但国民党并没有对此有正面回应。我们无法复原4-5月间袁的心理经过了什么样的变化,但事实是,5月后,双方急转直下,国民党除了黄兴还在谋求政治解决危机,其他人基本都无意继续扯皮,开撕的气氛蔓延南北。袁任用军人总理段祺瑞,并罢免一些国民党总督。7月双方终于开火,二次革命爆发。

孙袁二人都是乱世枭雄,本可惺惺相惜,共建共和,但是“二次革命”断绝了年仅一岁多的中华民国和平统一走向共和的希望。袁的一些污点,像“善后大借款”、“二十一条”,孙在谋求日本帮助其反袁的时候,做的、承诺的不比袁好多少,袁起码争取去掉了一些很恶劣的条款,两人区别只不过袁在国内签下来了,孙只在国外打打嘴炮,导致后人把屎盆子全部扣在袁的头上。

而孙不由分说发动“二次革命”,开了北洋时期“谈不拢就打”的坏头,从此中国失去十年和平发展的机会。袁世凯称帝闹剧后,1916护国战争,1917护法战争,1920直皖战争,1922直奉战争,1926北伐战争,各大军阀连年乱战,直到1928年东北易帜,中华民国才完成形式上的统一。此间十年,如果不是袁孙反目势不两立,如果不是袁尿毒症57岁去世,如果民国初年袁孙能联手整合国内军力不至于陷入军阀混战,举全国之力谋发展,不知历史上是否还会有与日本之1931、1937呢?

袁在二十一条签约前的国务会议发言时说,“大家务必认此次接受日本要求为奇耻大辱,本卧薪尝胆之精神……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或可尚有希望。”可惜的是,这十年发展的机遇,终于还是在三个小人物的一次阴差阳错的暗杀案中,永远的失去了……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断魂枪 读后感4500字

下一篇: 麦肯锡思维 读后感4500字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