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欣赏 > 内容

关于鲁迅的简短小故事,鲁迅的小故事(鲁迅笔下的“蟹”故事)

关于【关于鲁迅的简短小故事】,鲁迅的小故事,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鲁迅笔下的“蟹”故事2、关于鲁迅的简短小故事:鲁迅的小故事

1、鲁迅笔下的“蟹”故事

关于鲁迅的简短小故事,鲁迅的小故事(鲁迅笔下的“蟹”故事)

蟹 唐云/绘

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我在不同年龄阶段读过,感受不一,先为其梗要叙述白蛇娘娘的故事吸引,后为其彻底的反封建压迫的思想感情打动。近二十多年来,我研究中华螃蟹文化,换了一个视角,又觉得鲁迅是一个技术娴熟的吃蟹行家,最近为追溯“蟹和尚”传说的来龙去脉,发现鲁迅更是一个在螃蟹话语上有继承开拓之功的文学大家。

“蟹和尚”的历史脉络

民间俗称的“蟹和尚”,实际上就是螃蟹胃袋里的胃磨。将螃蟹煮熟,揭开背壳,剥去黄膏,便是承接蟹口和食道的胃袋,圆锥状,外面包裹着灰白色的薄膜,里面常见食物残屑和泥沙。胃袋里有形态独特的骨质化咀嚼器,凭着肌肉的扩张收缩可以转动,把吞进的食物碾磨成细微颗粒,因为长在胃里,通称胃磨。把胃袋翻转,抖落污物,便见胃磨,整体黄褐色,头上一圈黑色,犹如削发后的圆顶,乍看,仿佛是一个披着袈裟打坐的和尚,这就是“蟹和尚”。

我先梳理一下中国人自宋至清认知“蟹和尚”的历史脉络。

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蟹斗精上有孔,其中有子有泥,食之杀人。”这“蟹斗精上”,即蟹额区中间的蟹口,“孔”当是又短又直的食道,“其中有子有泥”,触及了食道末端的蟹胃和胃磨,“食之杀人”,它是不能吃的。明朝高濂《遵生八笺》:“《本草》云:蟹盖中膏内有脑骨,当去勿食,有毒。”历史上称《本草》的医药书籍甚多,此为何代何人所著,未详,谓“蟹盖中膏内有脑骨”,可以确定为胃磨,只是称作“脑骨”而已。

据我查考,最早把“脑骨”形象地叫作“蟹和尚”的,或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薛朝选,他在《异识资谐》里说:“蟹黄中有小骨如猴,俗呼蟹和尚。儿子擘酒蟹说,一僧兀坐胡床,余观之,果相似。近有上人作诗称为蟹壳仙者”(此书未见,转录自清孙之騄《晴川后蟹录》卷二“蟹仙”条)。这条文字,反映了时人观察到了蟹黄中骨质化的犹如“一僧兀坐胡床”的胃磨,称之为“蟹和尚”或“蟹壳仙”。

至清,屠绅在神魔小说《蟫史》第二十卷里说,交趾一贼,精气已铄,跃入江中,“乘海蟹空腹入之”,捞蟹人得而刳其腹,随手取出,“俨然盲僧”,点及“蟹和尚”由来。张南庄在滑稽小说《何典》里反复提到“蟹壳里仙人”,第六回中让其现身,一个“戴一顶缠头巾,生副吊蓬面孔,两只胡椒眼,一嘴仙人黄牙须”的道士,点及相貌。秦荣光在《上海县竹枝词》里说“无肠牵挂成和尚”,自注“蟹筐中有袋泥软壳,俗称蟹和尚”,点及处所。

以上种种说明,作为蟹腹中隐蔽而微小的“蟹和尚”,一方面已经写进笔记、医书、小说和诗歌,广为群众所知;一方面受到时代局限,所记又都显得简略、空疏、模糊、零星,没有留给人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全方位书面记录“蟹和尚”

1924年10月28日,鲁迅写了《论雷峰塔的倒掉》,从听说雷峰塔倒掉的消息写起,引出白蛇娘娘被法海和尚压在塔底的故事,再讲到玉皇大帝拿办法海,他逃到蟹壳里避祸,接着便是如此一段:

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哪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先将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

这段文字浅显、优美、亲切,写法层层剥笋、步步推进、引人入胜,随着“煮”“取”“揭开”“吃”“露出”“切下,取出,翻转”一连串的动作,终于见到了“蟹和尚”。对照历史上“蟹和尚”的记录,明确地交代了它的位置,精准地说明了见到它的步骤,形象地勾勒了它的形态,从零星到完整,从模糊到清晰,从空疏到缜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鲁迅是全方位书面记录“蟹和尚”的第一人。

这段描叙文字的溢出意义,还在于提供了一个可以被后人仿效的操作模式。我就是其中一人。出于对“蟹和尚”,即躲在蟹壳里避难的“法海”的好奇,我按照鲁迅指示的程序和方法,曾经独自并为子女、为友人表演“捉拿法海和尚”。每次都兴趣盎然,反响热烈,当大家看到法海竟躲在如此封闭而窄小的胃袋里,与死鱼烂虾、浮萍水草为伴,也都从心底里喊出“活该”。

鲁迅为什么能够笔墨灵动、娓娓描叙呢?他是浙江绍兴人,“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自小爱吃会吃。之后,他关注过生物,学习过解剖,讲授过博物学,特别是从头到尾抄录过北宋傅肱《蟹谱》,发表过螃蟹脱壳的寓言式小品《螃蟹》。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定,他早先一定对历史上所说“蟹和尚”产生过浓浓的兴趣,就在自己吃蟹的时候,刨根究底,仔细观察,经过知识储备,亲自摸索,于是才得心应手写出了这番朴实而精彩的话语。

“蟹和尚”与“法海禅师”

更可贵的,鲁迅又把“蟹和尚”引入了白蛇娘娘的故事里,成了这个故事冠冕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白蛇娘娘的故事,流传悠久,先见于笔记,后来写进了小说,搬演于舞台,说唱于书场,为我国四大传说之一,家喻户晓。

鲁迅小时候就听祖母讲了这个故事:

有个叫作许仙的人救了两条蛇,一青一白,后来白蛇便化作女人来报恩,嫁给许仙了;青蛇化作丫环,也跟着。

一个和尚,法海禅师,得道的禅师,看见许仙脸上有妖气……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漫金山”……白蛇娘娘终于中了法海的计策,被装在一个小小的钵盂里了。钵盂埋在地里,上面还造起一座镇压的塔来,这就是雷峰塔。此后似乎事情还很多,如“白状元祭塔”之类,但我现在都忘记了。

雷峰塔是1924年9月25日倒塌的,当时报纸报道了这个消息后,人们议论纷纷。或说明其倒坍的原因,或回顾其建造的历史,更多的是对失去杭州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惋惜。当然,鲁迅也怦然心动,经过醖酿,博观约取,另辟蹊径,在一个多月后写了《论雷峰塔的倒掉》。他震聋发瞆地说:自我听了祖母讲述白娘娘故事,“那时我唯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为什么呢?“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

特别要说的,就在这篇杂文里,鲁迅把“蟹和尚”与“法海禅师”挂上了钩。“听说,后来玉皇大帝也就怪法海多事,以至荼毒生灵,想要拿办他了。他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到现在还如此”,“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不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对于这个挂钩,大家都毫不在意。其实,这是鲁迅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体现,是前所未见的令人拍案称好的神来之笔。一方面使漂移了几百年的“蟹和尚”获得了一个人们熟知的身份,人格化了,一方面使人神共愤的“法海禅师”获得了一个永无出头之日的归宿,物质化了,相得益彰,融合为一。至此,白蛇娘娘的故事才算有了一个最终的圆满结局。

白蛇娘娘故事的圆满结局

鲁迅说,这个结局,“或者不在《义妖传》(按:清朝陈遇乾所著的讲述白蛇娘娘故事的弹词)中却是民间的传说罢”,诚然,不在《义妖传》中,可是,据我所知,亦不见之前所载的文字记录,故而推测,当是鲁迅萦绕心间已久的卓绝创作,退一步说,即使不是鲁迅自己的创作,那也是鲁迅把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在文学上作出的最早披露,无论哪种情况,鲁迅都是功不可没的,都是白蛇娘娘故事里最符合广大群众意愿的结局。

必须补充,自鲁迅首开记录说了“蟹和尚”就是躲在蟹壳里避难的“法海禅师”后,才陆续出现民间相关的后续故事:如说螃蟹背壳上为什么凹凸不平,那是青青见法海躲进去后用剑画的符,锁禁他;如说螃蟹本来是直着爬行的,自横行霸道的法海钻进去后只能横着爬动了;如说螃蟹嘴里为什么老吐白沫,那是法海在蟹腹里念经,妄想解脱……

常说鲁迅是有着特识卓见的文学大家,即以他的螃蟹话语而言,在《今春的两种感想》中讲了“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讲了“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这两个观点也闪耀着思想和艺术的光芒。

(作者:钱仓水,系淮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2、关于鲁迅的简短小故事:鲁迅的小故事

鲁迅的小故事

鲁迅的脑子,就是万有文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除了他有非凡的记忆力之外,就是他的勇于学习,好学不倦,以及十分注意读书方法。

鲁迅先生聚精会神地工作。为了如此,他的工作时间总是在深夜。有一天,差不多是深秋,天快暗了,他还在那里拿着笔写不完地写啊写啊!夫人许广平打算劝他休息一下,双手放在他的肩上,那晓得他却满脸的不高兴。本来,许广平那时是很孩子气,满心好意,遇到这么一来,真感觉到气也透不过来地难过。稍后,他给夫人解释:“写开东西的时候,什么旁的事情是顾不到的,这时最好不理他,甚至吃饭也是多余的事。”

鲁迅的工作态度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他亲手校对书稿时,每行的高低,每字的大小、偏正,全页的位置,他都一眼看出,严加改正,不惜再三变更,直到满意为止。至于字句的正误,那就更不必说了。所以,校稿时,也许使人觉得厌烦,但等到书一出版,是没有不满意的,没有不博得良好信誉的。

鲁迅认为读书,不应无重点地乱读一气,什么书都去涉猎;就是同一本书,也不必每章每节“一视同仁”。有一次,他在指导清华大学文学系学生许寿裳的儿子许世瑛读《抱林子》时就指出:该书“内篇”宣扬神仙方药、鬼怪迷信,是错误的,可以不读;“外篇”论述人间得失、臧否世事,有不少正确的言论,这就是要读的重点。

鲁迅这样的指导名之曰“重点进攻”读书法。平均使用力量,会白白地浪费时间和精力,只有采取“重点进攻”的方法,比平均使用力量收效会好得多。

鲁迅的小故事

有一天,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鲁迅先生先学矿路,再学医学,最后弃医从文,可谓“半路出家”了。然而鲁迅一登上文坛,就写出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于是就有人称赞鲁迅是“天才”了。鲁迅先生却感慨地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是啊,例如鲁迅先生在写作《阿q正传》时,写到阿q赌钱一段写不下去了,因为他是从不赌钱的。先生废寝忘食,冥思苦想,

可始终写不出令自己满意的场景来。于是他又抽出时间,请一个名叫王鹤照的工人来表演赌钱的情景。王鹤照对绍兴戏的摊牌九极为熟悉,在手舞足蹈的表演中,他还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咳,开啦里格??天门啦,角回啦,人和天宝在哪里啦??啥人的铜钱拿过来咧??”鲁迅先生一边倾听,一边记录,在此基础上终于写出了生动的赌钱场面。今天,当我们惊叹于《阿q正传》的精妙时,你可知道鲁迅曾经为此付出了多少工夫吗?

鲁迅的小故事

鲁迅少年时代在南京矿路学堂读书,学习十分刻苦。在同学中,他年龄最小,而成绩却最为优秀。矿路学堂当时规定,每月考一次,考得第一名者奖三等银牌一枚;四个三等银牌换一个二等银牌,四个二等银牌换一枚金牌(金质奖章)。经过了三年的学习,同学中只有鲁迅一人换到了金牌。当时矿路学堂的总办比较开明,学生看书报也比较自由。鲁迅求知欲十分强烈,除学习功课外,他还广泛阅读古代小说、野史、杂书和从西文翻译过来的新书。由于家境贫困,为了求知,他把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金牌变卖了,买回了一些渴望已久的书来读。广泛的阅读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人做过统计,他在创作中引用过的书,足以开一个规模不小的图书馆。

本文关键词:鲁迅的小故事100字左右,鲁迅的小故事20字,鲁迅的小故事30字,鲁迅的小故事50字左右,鲁迅的小故事10字。这就是关于《关于鲁迅的简短小故事,鲁迅的小故事(鲁迅笔下的“蟹”故事)》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安徽建筑大学北校区多少亩(安徽建筑大学北校区)

下一篇: 误杀2电影好看吗,误杀2电影好看吗(从前作7.5跌至5.9)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