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历史上真实有粱山108將嗎?他們的归宿是什么?谁征的方腊?

网友提问:

历史上真实有粱山108將嗎?他們的归宿是什么?谁征的方腊?

优质回答:

北宋宣和年间,确实有宋江在梁山起义。但是,宋江手下有多少人,却是难以考证的。宋江起义失败后,究竟干什么去了,他们的结局如何,历史上也没有留下多少可供查询的资料。

按照题主的提问,本回答从《水浒传》、历史资料这两个层面来讨论一番历史到底有没有108将,他们的归宿是什么,梁山好汉到底打没打过方腊。

或许,有人会质疑了,《水浒传》难道可以与历史资料一并作为梁山起义的证据,来回答题主“历史上”的真实吗?我觉得可以,施耐庵的《水浒传》就是一部以梁山好汉故事为线索,书写北宋兴亡历史,以及大明永乐年前后秘史的大书,其中的历史观点,值得高度重视。

那么,《水浒传》中所说的梁山好汉在历史真实中真的全部存在吗?他们有没有打过方腊呢?而且,这伙人的归宿又怎样呢?

《水浒传》中,梁山到底有多少人

《水浒传》中说,梁山最强盛时,大约有四五万人马。这个数字,可以从荡平曾头市的故事中,粗略的统计出来。

却说宋江绝对攻打曾头市,为晁天王报仇,当时,就在忠义堂点起了兵马:

秦明、花荣为主将,马麟、邓飞为副将,攻打正南大寨。

鲁智深、武松为主将,孔明、孔亮为副将,攻打正东大寨。

杨志、史进为主将,杨春、陈达为副将,攻打正北大寨。

朱仝、雷横为主将,邹渊、邹润为副将,攻打正西大寨。

这五路人马启请了二十员头领,各带三千兵马,总共一万五千人。

都头领宋江,与吴用、公孙胜带领吕方,郭盛,解珍,解宝,戴宗,时迁,引五千兵马攻打曾头市总寨。以李逵、樊瑞为主将,项充、李衮为副将,也是带领五千兵马为合后步兵,为总接应部队。

卢俊义、燕青则带着五百喽啰去平川小路埋伏,专等捉拿史文恭。

如此算下来,仅攻打曾头市的部队就二万五千五百人。

除了正面部队外,宋江还调用了关胜、徐宁、单廷圭、魏定国四员头领,迎战青州、凌州的援兵。这两路打援人马书中没有交代有多少人,估计也不会下于五千。

这样,梁山投入曾头市的兵力,就达到了三万人。

此时,梁山已经有一百零二个头领,参与曾头市作战的,才三十九个头领,大部分留守山寨。这些留守的头领,手底下也有些人马,以防备官兵背后偷袭。以最保守的估计,留守梁山的人马不会少于一万人。

后来,梁山打下了东平府、东昌府,董平、张清、丁得孙、龚旺、皇甫端入伙,两个州府的兵马也基本上入伙了梁山。所以,梁山鼎盛时期的兵马总数大概接近五万人。

这是施耐庵《水浒传》中写到的梁山起义兵马情况,显然,这是小说家的夸张,其实,梁山并无如此强盛的兵马实力。别说五万兵马,就是一百单八将也有大部分是虚构的,宋江手底下的兄弟远远凑不满这个数。

那么,历史真实中的梁山起义到底有多少人呢?

历史真实中,梁山起义有多少人

施耐庵的梁山头领,是按照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来塑造的,必定是一百单八将。宋江带着这伙“妖魔”四处劫掠州府,抵抗官军佂剿,必定得有强壮的兵马做保障。所以,梁山啸聚数万人马,才能把这个故事写得轰轰烈烈。

然而,施耐庵也不是完全虚构,《水浒传》中的三十六天罡是有蓝本原型的。野史《大宋宣和遗事》,以及南宋遗民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都说梁山有三十六人聚义。施耐庵据此塑造了三十六天罡。既然有三十六天罡,就必然有七十二地煞,这是北斗七星群的一百单八个星煞,他们联手,才能降妖除魔。

所以,按照野史的说法,梁山应当有三十六个头领。那么,正史记载中,梁山有三十六人吗?

《宋史·徽宗本纪》、《张叔夜传》,以及《三朝北盟会编》、《纪事本末》等等史料中,都提到了宋江起义。这就说明,北宋宣和年间确实有梁山好汉聚义这件事,施耐庵写的是历史故事。

不过,所有史料中都没有提到梁山有多少头领,有多少兵马。这就给施耐庵以发挥的空间,按照小说家的套路,把梁山写得十分的强盛。

若以《大宋宣和遗事》来说事,梁山仿佛就只有三十五个(晁盖已死)光杆司令,手底下并无喽啰。在这部野史笔记中,说到了宋江被张叔夜收降的事情。大致是这样的:

宋江统率三十六将,往朝东岳,赛取金炉心愿。朝廷无其奈何,只得出榜招谕宋江等。有那元帅姓张名叔夜的,是世代将门之子,前来招诱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惠,分注诸路巡检使去也。

这段记载,在正史中更加详细。《宋史·张叔夜传》中说,宋江等一路袭扰州县,到达海州时,张叔夜招募死士一千人,埋伏在海边,烧毁宋江船只,活捉了宋江的“副贼”,迫使宋江率领全伙投降。

从这段记载看,宋江他们是乘船到达海州的,假如梁山有数万人马,得有多少只船啊。其实,宋江当时只有钜舟十余,即便按每只“舟”载百余人算账,梁山人马恐怕也不会超过三千人。

《大宋宣和遗事》也曾提到:宋江三十六人,哄州劫县;方腊一十三寇,放火杀人。方腊绝对不是十三寇光杆司令,那么,宋江也肯定不止三十六人,手底下还是有些喽啰的。

以此分析,梁山没有一百单八将,大概有三十六个头领,带领着将近三千兵马起义造反。《续资治通鉴》中,提到了宋江有三十六人。所以,绿野老道的推算,大致上还是有依据的。

梁山好汉打过方腊吗

金圣叹说,梁山的副寨主被张叔夜擒获后,宋江便率领一百单八将投降了。张叔夜为正法典,便将梁山好汉全部斩杀。

金先生既尊重了历史,也篡改了历史,历史真实中的梁山好汉并没有被张叔夜斩杀,而是被招安了。这一点,《宋史》中说得十分明白。

宋徽宗起先是派大将去镇压宋江,但却没有能够阻止宋江他们横行。当宋江等人宣称要进犯海州(今连云港)时,宋徽宗便诏令海州知府张叔夜招降宋江。

《大宋宣和遗事》也是这样说的,朝廷无奈,只得出榜招谕宋江。但是,宋江绝不接受招安,还“声言将至”,提前向张叔夜预报行踪。张叔夜无奈,只得招募死士,以战斗的方式迫使宋江全体投降。

张叔夜擒获了宋江等人,肯定不会斩杀他们。因为,宋徽宗有圣旨在先,张叔夜不会抗旨不尊。宋徽宗招谕宋江的原因,就是采纳了大臣侯蒙的建议,以宋江去打方腊。

《大宋宣和遗事》中说,宋江投降招安后,“分检诸路巡检使去也”。后来,宋江因为征讨方腊有功,被封为节度使。这段记载是比较可靠的,宋江确实因为打方腊立了战功,得到了朝廷封赏。

那么,宋江在打方腊过程中,立下了怎样的功劳呢?

《皇宋十朝纲要》中说:“六月辛丑,辛兴宗与宋江破贼上宛洞”。六月辛丑,指的是宣和三年的阴历六月。《皇宋十朝纲要》是一部记载北宋九帝以及南宋高宗十朝的编年体历史,十分的详细,应当比较可信。

以此为基点,综合其他史料,大致可以探知宋江攻打方腊时的作为。宋江作为辛兴宗的副将,在攻打上苑洞时献计,帮助主将打破了上苑洞。然后,擒获了方腊。

可见,宋江投降招安后,肯定是去征讨方腊了的。不过,在论功行赏时,辛兴宗却认为,宋江原本是盗寇出身,立功不过是赎罪,不应当得到封赏。

于是,便有人推测,宋江因此心灰意冷,从此隐居了。其实,宋江并未就此退隐,也没有如折可存墓志记载的那样,在征讨完方腊后再度被擒杀,而是继续着英雄的传奇。

所以,宋江等梁山好汉的确打过方腊。而且,他们还会继续战斗下去。那么,梁山好汉后来还有哪些英雄事迹,他们的归宿又如何呢?

梁山好汉真的二次造反了吗

折可存墓志有作伪之嫌,这一点并不奇怪。喜爱书法的朋友都知道,所临写的墓志中,都有拔高先人的溢美之词,甚至虚构“先进事迹”的通病。除了美化先人外,史料也不支持折可存墓志的说法。

北宋名臣李若水在《捕盗偶成》中说: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

这首诗大致作于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因为,此时的李若水,正在大名府附近的元城任县尉。这首诗反映的,则是宋江及梁山好汉北上攻打幽州,途经大名府时的情况。去年,指的是宋江被招安的宣和三年。宣和四年,北宋应金国之约,履行“宋金海上之盟”,去攻打辽国幽州。

攻打幽州的主帅是童贯,此人也是剿灭方腊的元凶主将,宋江打方腊时的顶头上司辛兴宗也是童贯的部将,并且也一同北上攻辽。宋江在这支部队中,从大名府经过,引起了一阵轰动,“士女”围观,为宋江队伍的“狞卒肥骖意气骄”而“骇愕”。

由此,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佐证,宋江起义绝对不可能只有三十六个光杆司令,梁山队伍还是很有些人马的,而且,还比较雄壮。

打完幽州,宋江及梁山好汉又继续投入了抗金之战。

最能证明宋江及梁山好汉攻打幽州、参与抗金“保境安民”的史料,就是《三朝北盟会编》。这部史料是汇集了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三朝的原始文献编纂而成的,不带史家观点,应当比《宋史》、《东都事略》更加可信。

《三朝北盟会编》中有“招安巨寇杨志”先后在种师道、种师中手下任“选锋首”,参与了攻辽、抗金。同时,李纲的《梁溪集》也有这方面的记载。

《大宋宣和遗事》中,杨志比较早的加盟了晁盖所领导的梁山,史料中的“招安巨寇杨志”,应当就是梁山好汉之一。这一点,后来出土的杨志墓志讳莫如深,隐去了杨志做盗寇的历史,杨志的履历出现了一段空白。所以,折可存墓志有关擒杀宋江的记载,也是大可质疑的。

杨志抗金有功,同样被朝廷将官反诬,把种师中战死的罪责全部归咎到杨志的头上。尽管李纲、刘韐等为之辩解,宋钦宗也予以了奖赏,但仍然没能逃过被冤杀的命运。

有观点认为,杨志是因为受到不公正待遇,在宋江死后,第二次举兵造反,因而遭到镇压而被杀的。其实,这种说法是基于《水浒传》续书《征四寇》得出的结论,出发点错了,结论自然也就不对了。

梁山确实有第二次造反,但领导人绝对不是杨志。

梁山的二次造反,决定了宋江等人的最终命运。那么,梁山好汉的归宿到底是什么呢?

宋江是被毒死的吗

史料关于梁山起义,以及梁山人物的记载,到杨志这里就不再有下文了。是不是在攻辽,或者是抗金作战中全体阵亡了呢?或者都像杨志那样,被冤杀了呢?确实是无从探寻了。

但是,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却有宋江及梁山好汉归宿的伏线。透过这些伏线,还是能够知道一些宋江他们的最终归宿的。

以《水浒传》说事,首先得证明《水浒传》中到底有没有历史隐写,这些隐写到底符不符合历史真实。关于这一点,绿野老道有很多文章都解读过了,此处不再多讲,仅就上文提到的杨志,略作说明。

杨志是先在种师道帐前效力,后又拨到了种师中队伍中,继续担任选锋首(先锋敢死队队长)。这一点,在《水浒传》中就是鲁达的经历。施耐庵因此专门写了鲁达、杨志联手打下二龙山,占据宝珠寺的故事,把这两个艺术形象置诸历史的真实中,反映梁山好汉抗金的真故事。

小种经略相公在鲁达打死郑屠,亡命江湖后,对渭州府尹说了这样一番话:

鲁达这人,原是我父亲老经略处军官,为因俺这里无人帮护,拨他来做个提辖。既然犯了人命罪过,你可拿他依法度取问。如若供招明白,拟罪已定,也须教我父亲知道,方可断决。怕日后父亲处边上要这个人时,却不好看。

对照历史真实,施耐庵简直就是在实写历史。而且,伏线老种经略相公日后还将召回鲁智深,到边上杀敌立功。只不过,施耐庵把两个种氏经略相公写成了父子。这也是小说家言,尽量避免对号入座。

杨志在卖刀之前,曾经叹息自己时运不济,没有机会去边上一刀一枪搏个光宗耀祖的功名。而宋江却劝说武松凭一身本事,去边上立功,博个封妻荫子的功名来。

因而,施耐庵以鲁智深、杨志、武松的故事,反复为后来梁山好汉攻幽州、抗金兵伏线,是有历史依据的。这个依据,就是种氏经略相公、杨志这三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

因而,以《水浒传》来讨论宋江及梁山好汉的结局归宿,并非完全是小说家的脑补。

简而言之,《水浒传》通过“二龙相戏”、“二龙戏水”、“二龙山”、江州题反诗,林冲酒店题诗、攻打曾头市……等等故事,为梁山好汉的结局伏线。其中,包括了历史真实中的梁山好汉抗金(金国王子)、参加东京保卫战等。同时,也伏藏了宋江率兵再度反抗宋徽宗镇江复辟。

《宋史》等史料中,记载了宋徽宗在靖康元年时,与童贯、蔡攸兄弟镇江复辟的历史,这就是《水浒传》中的“二龙相戏”。宋江被两个青衣女使推下石桥,意味着梁山好汉也将参与其中。而宋江江州题写反诗,则是要造宋徽宗的反,最终“血染浔阳江口”。

“二龙相戏”造成的结果,是“二龙戏水”,也就是宋徽宗、宋钦宗这两条“龙”将坐井观天。

所以,《水浒传》以历史真实为背景,将写到二次东京保卫战之后,梁山好汉与北宋王朝一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林冲题诗中有“京国显英雄”,预言的就是梁山好汉与东京保卫战的故事。

续书《征四寇》说宋江是在宣和六年时,被蔡京、高俅等人毒死了。这样写,《水浒传》就不答应。

宋江及梁山好汉的归宿,绝对不是在征方腊之后就完结了,他们将按照历史的顺序,先打方腊,然后攻打幽州,参与抗金,反对镇江复辟,投入东京保卫战,以英雄般的故事,结束英雄般的传奇。

当然,《水浒传》比较只是一部小说,在没有足够史料支撑的前提下,施耐庵以史诗般的故事,给梁山好汉以英雄的结局,只能是一种理想,以供看官们欣赏。

其他网友观点

历史上宋江只有合计36个主要头目。

约宣和二年(1120年),宋江纠集匪徒起事于河北南部,年底流窜至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地区的海州楚州一带。知州张叔夜平叛,宋江所部只有约几百近千人,被迫投降。随后宋江企图再次暴乱,但内部发生争议。宋江与骨干一起被张叔夜二次歼灭。

同时,梁山泊一带历来有匪盗聚集,但与宋江毫无关系。

几乎与此同时的1120年10月,方腊于浙江发起宗教暴动,迅速膨胀至10万大军,歼灭围剿官军5000,后再占领杭州,据六州52县。因浙江为国家的税赋主要来源地,宋徽宗调童贯领西军番军等15万围剿方腊,第二年4月歼灭方腊主力十万,俘方腊及主要头目,第三年3月彻底镇压其残部。

所以历史上宋江没有参与镇压方腊。只是中途有所牵扯——《宋史-侯蒙传》记载,前执政官员侯蒙上书皇帝说:宋江只有36个人就这么厉害,不如朝廷招安派去镇压方腊。

其他网友观点

历史上北宋中期真正的梁山并没有108位好汉,只有以宋江为首的36位起义,而且存在时间也很短暂,就以投降朝廷结束。历史上另一失败的义军首领方腊,也不是被宋江剿灭,是被宋朝军队击败,而兵败被俘遭凌迟处死。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架空历史三国小说怎么写?

下一篇: 《红楼梦》里四大家族的核心家族是哪一家?为什么?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