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为什么到明清两朝对皇帝的称呼都以年号称?

网友提问:

为什么到明清两朝对皇帝的称呼都以年号称?

优质回答:

明清以前的皇帝,我们通常直呼其名,比如李世民、嬴政之类,或者称其庙号,比如唐太宗宋太祖之类,又比如谥号,像是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等等。

而到了明清的时候,我们称呼当时的皇帝,要么是称其名,要么是直接用年号相称,明朝皇帝倒不是很明显,清朝基本上就是用年号来代称皇帝了。

虽然今天我们无所谓,称呼皇帝直接说名字也可以,但在古代的时候,这可不行,直接叫皇帝的名字,简直就是不要脑袋的举动。

一般称呼皇帝,要么用谥号,要么用庙号,要么就用年号。

在不同的时期,对于当时皇帝的称呼习惯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刚开始,人们习惯于用谥号来称呼,隋唐之后开始流行用庙号,而到了明清,庙号称呼慢慢淡化又开始习惯于用年号来代称皇帝。

所谓的谥号,就是对于受谥者一生功绩与行为的一种综合评价,在先秦时代就有,通常分成赞赏、批评还有同情三大类。

经天纬地的君王,称作“文”,克定祸乱的君王,称作“武”。

像是宣、昭、穆、庄、明等等,全都是美好的谥号,一般都是用来夸赞那些君王的。

因为谥号出现的非常早,而且发展得很成熟,所以先秦开始就习惯于称呼君王,像是先秦时期的昭襄王、汉朝的文帝、景帝、武帝、等等,全都是用谥号称呼皇帝。

使用谥号称呼君王的习惯,从上古的商周时代,一直流行到了隋朝,在咱们的印象里,隋文帝与隋炀帝,算是最后两个比较有名的一谥号称呼的皇帝了。

而从唐朝开始,称呼皇帝的习惯骤然改变,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等等,都是庙号。

庙号制度也非常早,但周朝没有承袭,直到汉朝才开始恢复,但也不是很成熟。

汉朝真正拥有庙号的皇帝并不多,魏晋南北朝之后才完善起来,那些带着什么祖、什么宗的称呼都是用庙号相称,比如说太祖、太宗、世宗、中宗等等。

谥号滥用太长,直接用庙号

唐代的时候,庙号制度臻于完善,每位皇帝无论好坏都有庙号,而且唐代开始谥号号滥用,不管这皇帝生前怎样,驾崩后都是一大串歌颂的谥号。

以往都习惯于用谥号来称呼皇帝,但到了唐代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情况。

因为谥号实在是太长了,唐朝称呼皇帝的时候,也就用庙号来取代。

这也是一种省得麻烦的习惯,毕竟那么一大串的谥号都没谁记得住,而且很多的谥号实在是过于浮夸,听得人都心虚,还不如用比较中性的庙号来代称。

年号前期太多,后期一帝一号

年号出现的不算早,汉武帝时代才有,之后的皇帝继位就要改元建元,通常来说,古代的皇帝在位期间都有很多不一样的年号。

每当天生异象,或者是发生了别的大事情,皇帝也总要改动年号。

汉武帝一生有十一个年号,武则天在位十五年用了十八个年号。

直到明清时期,大多数的皇帝在位的时候都只有一个年号,也就明朝的英宗朱祁镇与清朝的皇太极有过两个年号,其余的皇帝都是只有一个,实现了年号与皇帝的对应。

明朝的时候,咱们称呼当时的皇帝,往往还直呼其名,像是朱元璋、朱翊钧、朱瞻基、朱祁镇等等,要么就是直接用这些皇帝的庙号,基本没有用谥号的。

比方说明太祖、明宣宗、明英宗、明光宗、明世宗等等。

当然也开始使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比方说永乐帝、正德帝、嘉靖帝、崇祯帝。

使用年号来称呼皇帝的习惯,大致上就是在明朝开始形成,毕竟这个时候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了,不会再频繁变动,这么一来年号跟皇帝就能够一一对应进行专指。

往往一个习惯,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会正式形成完成,到了清朝的时候,人们虽然也会称呼皇帝的庙号,但更加喜欢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像是圣祖、太宗、世宗虽然也在用,但远没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耳熟能详。

甚至于,现在的人很多根本不知道清代的皇帝叫什么,以为年号就是他们的名字。

清朝皇帝毕竟都是满人,而且当时对于文字上的鸡蛋里挑骨头很多,还是直接说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年号来称呼皇帝,是最稳妥的,这才形成如此现象。

其他网友观点

其实这些叫法都是我们现代人为了方便进行辨别的叫法。现在我们称呼古代的皇帝主要有三种叫法:按谥号,按庙号,按年号。

这三种叫法其实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1、谥号。这是对一位伟人一生功过是非的总结,一种盖棺定论。但是这个不是皇帝独享的,任何有社会地位的后妃或者大臣死后国家都会赠予谥号。就比如我们熟悉曾国藩谥号文正。李鸿章谥号文忠。我们称呼早期皇帝的方式都是使用谥号的。比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他们中间“文、景、武”都是他们的谥号,也是对于他们一生的总结。我们看看那些皇帝的谥号大概就能猜测到这个皇帝的一生比如“恭帝和静帝”这样的就是那些禅让献土的亡国之君。哀帝大多是命丧他人之手。平帝则是那些无所作为的人。这类称呼方式的皇帝很多大多最后都会带个“帝”字。只是慢慢的这样的谥号被从一个字扩充到几个字十几个自几十个字。变的不在便于称呼。

2、庙号。中国古代非常注重祖先祭祀。作为君王也不例外。而庙号就是给这些皇帝在祖先之中论资排辈的。比如开国皇帝必称为高祖或者太祖。其他的大多称什么宗。比如唐太宗、唐玄宗之类的。宗和祖的界限明显。称祖一般必须对于家王朝有重大之功的比如刘邦就是汉高祖,刘秀重立汉朝称为世祖。只是每个朝代都有太祖太宗重复率太高。

3、年号。以年号称呼皇帝是从明清两朝流行起来的。因为这两朝的皇帝大多是执政期间使用相同的年号。最明显的例外就是土木堡被俘虏的明英宗。一共使用过“正统、天顺”两个年号。所以对于他大多称呼为明英宗。以前的君王大多一言不合就改年号。年号称呼最大的好处就是,年号千奇百怪不带重复,不像庙号就那么几种套路,谥号那么冗长,所以年号称呼辨析度更高不易混淆。年号最好的辨析方式就是前面不加国号。就比如康熙帝大家都知道是清圣祖玄烨。

有此可见,年号是最不容易混淆的称呼方式。而明清两代君王大多一生使用相同的年号,最适合用这样的方式称呼。

其他网友观点

向敬之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汉书》说,公元前122年十月,汉武帝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白麟,群臣认为是吉祥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纪年,于是创立年号“元狩”,那年为元狩元年,并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过了六年,山西汾阳发现一只三个脚的宝鼎,群臣建议以此吉祥的神物纪年,于是改年号为“元鼎”,那年即元鼎元年。清朝历史学家赵翼《二十二史劄记》考证,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首创的,始有年号“建元”,即说“建元”为始创年号。

汉武帝之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使用年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的清朝逊帝溥仪,宣统三年(1911年,应该算至1912年2月)。

历代帝王遇到新君登基、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大家把记录年代的开始之年称为“纪元”,改换年号(或帝王纪年时代改称元年)叫做“改元”。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

至明清二朝帝王,大多一帝一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明英宗有两个年号,先是正统,后复辟改元天顺;清太宗也有天命、崇德两个年号。

回到问题上来,为何对清朝皇帝多以年号称呼。努尔哈赤最初于1616年在赫拉阿图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改元“天命”,然他只是称汗,尚未正式称帝,他当时的名号称“覆育列国英明汗”。直至天命三年(1618)四月,后金大汗努尔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师,宣读了与明朝结有的七大恨的讨明檄文,率步骑两万向明朝发起进攻。此前,努尔哈赤对明朝的大皇帝或天皇帝,还是称臣的。

天命十一年八月,努尔哈赤病逝,皇太极即位,改元天顺,还是称汗,直至1636年,再次改元崇德,在盛京(今沈阳)正式称帝,建国号大清。故而,皇太极为清朝有正式名号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太祖皇帝,是皇太极称帝后追尊的。

这样算来,崇德元年起,清朝正式的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太宗崇德、世祖顺治、圣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仁宗嘉庆、宣宗道光、文宗咸丰、穆宗同治、德宗光绪、逊帝宣统。可以说,很多人最熟悉清朝皇帝的年号,而对他们的庙号很陌生。故以年号称呼清朝皇帝,是不会混乱的。而明朝英宗对应的,是两个年号,是复辟后的特例,值得注意。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假如诸葛亮多活十年,第六次北伐的结局会怎样?

下一篇: 二战前期的日本为何屡次打败英国和美国?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