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为什么在重视人口的中国古代,会出现压制寡妇改嫁这样的价值观?

网友提问:

为什么在重视人口的中国古代,会出现压制寡妇改嫁这样的价值观?

优质回答:

因为所有古典记载都是要求孩子为父母做些什么或妻子要为丈夫做些什么。没有一辑要求父母要为孩子做些什么。

足以证明古时女人和孩子地位极低。

其他网友观点

“忠臣不事二主,一女不嫁二夫”确实是封建王朝的价值观,但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解放、学术自由,根本没有哪一种思想可以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没有什么普世价值。

所以各国统治者没有哪一个国家,去提倡贞洁烈妇,更没有哪个国家压制寡妇改嫁。

提倡女人守寡,开始于秦朝。很多人对此不解,秦始皇灭六国之后,统一文字、度量衡,焚书坑儒是为了江山千秋万代;

当时国家有很多事要做,他怎么有精力管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原来秦始皇提倡女人守寡,跟自己的身世和经历有关。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也就是说,秦始皇母亲并非一个处女,而是赵国商人吕不韦的爱姬赵姬。当时秦始皇父亲秦庄襄王在赵国当人质,就把赵姬给娶了。

秦庄襄王后来回国继承王位,赵姬自然就成为王后,但王后跟来到秦国的吕不韦依然藕断丝连。即使秦始皇长大了,他们也不收敛。

《史记·吕不韦传》中记载:“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

后来太后竟然又与嫪毐私通,并生下两个儿子。嫪毐非常嚣张,甚至在酒后大骂跟他有矛盾的秦国大臣:“我乃秦王假父,怎敢与我斗口乎?”

母亲的一系列行为令秦始皇颜面扫地,尊严尽失、无地自容,让他对女子贞节问题非常重视。

因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后宫收入了六国前国王的许多妃子,但秦始皇对她们一点都不感冒,内心里鄙视她们抛弃原来的君主而媚悦新主的行为,对那些守贞重节的女子非常敬仰。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全国各地巡游期间,就命令丞相李斯篆刻了那块“会稽刻石”。其中就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的字句,意思是如果女人带着儿子改嫁,就是不贞行为。

在谴责女人改嫁的同时,秦始皇对于守寡的女子非常崇敬,大力表彰好提倡。

《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记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大意是说,巴地(今川东一带)有个妇女在丈夫死后坚持没有改嫁,秦始皇就大力表彰。

到了汉朝,统治者就对寡妇改嫁没有那么敏感,汉武帝的母亲王娡都曾是改嫁的先锋。

王娡先嫁个平头百姓金王孙,生了女儿后,感情不合离婚回家,后来进宫嫁给了太子刘启(汉景帝)当上皇后、皇太后。虽然王娡嫁人的历史在进宫的时候隐瞒了,但说明当时的女人是可以改嫁的。

但提倡归提倡,无论哪朝哪代,也没有强行动用行政资源干涉,更没有写入法律进行惩罚。所谓的提倡,也是让一国的王公贵族身体力行,做道德楷模,下面的百姓想守寡就是模范,不想守寡也可以自由嫁人,因此根本影响不了生育率。

到了宋朝,妇女改嫁还是很常见的,比如说宋真宗的皇后刘娥,曾经嫁给了蜀地的一个银匠龚美。后来才嫁给了宋真宗赵恒,贵为皇后,还协助皇帝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宋史称她“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评价还是非常高的。

寡妇守节再次受到热捧,是在宋真宗死后(1022)。那时候北宋出了个理学家程颐(1033-1107)主张“去人欲,存天理”,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名言。

这句话出自《河南程氏遗书》,原文是这样的:

或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娶),如何?”

伊川先生(程颐)曰:“然!凡取(娶),以配身也。若取(娶)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

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

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意思是说,女人在成为寡妇后,哪怕是生活无依无靠,穷困潦倒饿死也不可以再嫁人。

可是程颐也只是做过几天皇帝老师,也没有当过什么大官,对国家意识形态没有多大影响。他自己作为一族之长,甚至连自己的侄子媳妇都没有管住,让侄媳妇改嫁了。

宋朝大诗人陆游表妹唐婉(唐琬 (1128~1156),) 也是先嫁给陆游,后来改嫁赵士程。

陆游是朝廷命官,赵士程是宋太宗玄孙赵仲湜之子,宋仁宗第十女秦鲁国大长公主的侄孙,他们都属于上流社会。而唐婉改嫁的时候,理学家程颐已经死了几十年,可见他的主张并没有被主流社会认可。

动用行政资源不让寡妇改嫁,发生在明朝。出身越是卑微的人,当了皇帝后做出的事情越不齿,越是丧失人性。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残暴的皇帝,也是最专制的皇帝,他对百姓和官员苛刻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对大臣给两个老板打工、女人嫁给丈夫。他还把女人当成男人的私有财产,一旦嫁给了自己,一辈子都是自己的,即使自己死了也害怕别人染指,于是就不许女人再嫁,还恢复了活人殡葬制度,自己的嫔妃必须跟着自己进棺材,害怕别人动了自己的奶酪。

不过在民间,女子再婚也没有法律限制。别说丈夫死去,即使丈夫失踪,妻子也可以再婚。

明朝法律规定,如果一个男人离家出走,满三年时间,本家族的人作证,女子就可以再婚。

《金瓶梅》里西门庆的小妾们,有几个就是寡妇改嫁给他当妾室的,而有的小妾,如李瓶和孟玉楼,原来嫁的还是富豪。孟玉楼一共嫁了三次,最后一次嫁的是县令的儿子。

寡妇不许改嫁,到了清朝才做到极致。

康熙皇帝的十四阿哥胤祯的第七个女儿,没有结婚就做了寡妇,此女就开始守寡。

而慈禧太后的侄媳妇元大奶奶,也是没有过门老公就亡故,也守寡到死。

而曹雪芹的《红楼梦》里,更是寡妇云集。贾府德高望重的贾母,丈夫贾代善40岁左右就去世,贾母硬是守了20多年的寡;薛宝钗的母亲薛姨妈,也是标准的寡妇;金陵十二钗中的李纨是“青春丧偶”,年纪轻轻就死了丈夫,独守空房,生活枯燥乏味没有生机,“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藁木死灰一般”。

但是在广大农村,寡妇想不改嫁很难,一是要受村里色狼的欺负,“寡妇门前是非多”。二是寡妇如果有儿子,就会有财产继承权,亡夫的兄弟就容不下他们,就会逼着他们改嫁。

这样的话,寡妇改嫁后,即使把儿子留下,继承权也就是大伯哥和小叔子说了算了。

而一个寡妇带着子女,没有经济来源,生活难以为继,能生存下去的只是个例外,活下来能出淤泥不染的也是少数,反而败坏了社会风气。

因此尽管到了清朝,统治者提倡贞节烈妇,但是只在上流社会得以有限贯彻,民间难以实行。

在清朝,长江中游地区寡妇改嫁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甚至寡妇改嫁还有正式名称,俗称“再醮”。

综上所述,尽管封建王朝提倡贞洁烈妇,反对寡妇改嫁,也是时断时续;而且在民间没有真正实行过,对中国的人口增长也没有多大影响。

其他网友观点

因为过去注重的是好马不配双鞍,好女不嫁二夫的封建观念。不讲婚姻自主,不讲婚姻自由,一旦嫁了 ,就等于泼出去的水 ,再也收不回来。不管错对 ,不管生死,必须从一而终。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雍正王朝中的火耗归公到底是什么政策?有什么利弊?

下一篇: 银行工作人员,将储户要存进银行卡的1000元误存成了100万元,储户离柜后要担责吗?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