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曹操原本相中曹植为继承人,为何最后把皇位给了曹丕?

网友提问:

曹操原本相中曹植为继承人,为何最后把皇位给了曹丕?

优质回答: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七步诗》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首《七步诗》不仅把曹植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反映出曹丕对这个昔日与自己争夺继承人位置的兄弟的防备。

正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正是昔日曹植争夺嫡位的失败,才造成了其悲惨的结局。事实上,作为小儿子的曹植曾经无限的接近“储君之位”,但是却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失去“圣心”、失去嫡位。

当三足鼎立的时局确定之后,曹操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北方地区的统治者。此时的汉献帝早已成为了徒有虚名的帝王,曹操也如愿的当上了魏王。成为魏王的曹操面临着一个严肃的问题,那就是魏王之位的传承。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这个魏王之位理当是由曹丕来继承,但是这一时期里的曹操又十分喜欢小儿子曹植,继承人的位置在这兄弟二人之间左右摇摆。

据《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记载:“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城,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淄侯。”

从《三国志》的记载不难看出,曹植凭借其出色的文采,跟“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的低调作风,得到了曹操的赞赏跟喜爱。为了让这个备受恩宠的儿子能够以小儿子的身份继承大统,曹操先后册封曹植为“平原侯”、“临淄侯”。

但是到了魏王世子之位传递的关键时刻,曹操却一反之前对曹植喜爱的态度。据《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记载:“……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这其实是因为后来曹操发现曹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身上的文人气息太浓,又嗜爱喝酒,做一个文学家尚可,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就不够格了。

其实让曹操对曹植看法发生如此重大的转变,主要是因为曹植做了一件有违礼法的事情据。《三国志·陈思王传》记载:“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去,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当时的曹植仗着自己得到父亲的宠信,日渐骄傲起来了。有一天居然坐车开上了天子才能走的驰道,向司马门驶去。这件事彻底激怒了曹操,要知道当汉献帝还没退位,曹操本人也是汉臣,而他的儿子居然大逆不道的走在天子专用的车道,这可是以下犯上的死罪。最终曹操处死了公车令,对曹植的态度也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除了曹植本人的因素之外,他身边的谋士也是其失败的根源之一。当时曹植身边都是像杨修、丁氏兄弟、贾逵、王凌这样的文人墨客;而曹丕身边的谋士则是贾诩、司马懿、吴质这样实干政治家。特别是有一次杨修跟吴质的斗法,更是把两边智囊团的水平展现得淋漓尽致。

据《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记载:“……太子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潮歌长吴质与谋。修以白太祖,未及推验。……世子从之,修果白,而无人,太祖由是疑焉”。杨修在未经查验、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就武断地向曹操告密,想通过私会大臣的罪名置曹丕于死地。但弄巧成拙,不但其构陷之术被吴质轻松识破并化解,而且反咬杨修一口,最终祸及曹植。

曹植阵营的谋士如此缺乏政治谋略与智慧,那么曹丕阵营的又如何呢?据《三国志·魏志·贾诩传》记载:“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同样是谋士,曹丕阵营的贾诩在面对曹操询问该立哪个儿子为世子的时候,没有明确指出自己的主人曹丕,而是说出了当年袁绍跟刘表废长立幼最终导致功业尽失。正是因为身边拥有着这么一群拥有政治谋略的智囊团,曹丕才得以保住自己的继承人的位置。而曹植则没有那么的幸运,摊上了一群“酒囊饭袋”,再加上自己的做作导致了大好形势的逆转。

其他网友观点

最近酝酿了一个新的小说故事,就是建安年间曹操二子夺嫡的点点滴滴,然后搜集了一些关于当时的资料,对曹丕继位的看法有一些自己的理解。

自古传位就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子嗣很多的帝王来说,简直要犯选择困难症。虽然说一碗水端平,但人毕竟是人,难免会有些偏颇,对某一个儿子会特别的偏爱一些。

曹操儿子很多,而且各个出类拔萃,有军事才能出众的,有文采风流的,有聪明绝顶的。曹操最喜欢的儿子据说是曹冲,但可惜这个天才神童夭折了。除曹冲之外,曹操最喜欢的儿子便是曹植,因为他觉得这个儿子和自己最像。

曹操本身就是一个全才,他是文学家,军事家,又是出色的政客,诗酒风流不必说,更是驰骋沙场,杀伐果决的英雄式人物。

曹丕虽文采俊秀,也跟随曹操戎马生涯,但他的性格有些内敛,少了曹操身上那股豪迈之气。

曹彰是个出色的军事家,他是将才,对诗文不感兴趣,我想除了讨论军政要事,曹操这个文人可能和黄须儿说不到一块去。

而曹植,文采风流,不羁中流露着几分潇洒。曹操很喜欢这样的曹植,因为他自己就是如此。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明成祖和他儿子朱高煦,朱棣也是很喜欢朱高煦,觉得这个儿子像自己,文治武功也不差,可偏偏朱棣就是没有选朱高煦,而是选了朱高炽。

对于帝王来说,选择继承人,情感上虽然有倾向,但还是会以大局为重。

首先迈不过去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在立长还是立贤这件事上,有封建帝制以来,就没有过定论。

汉高祖偏爱赵王如意,却还是听了群臣意见,立长子刘盈为帝。

有唐一代,次子李世民玄武之变开了立贤的先河,唐朝每到皇位交接,就开始闹得腥风血雨,还有脑洞大开想当皇太女的···

曹操的长子曹昂很早就辞世了,曹丕是卞夫人所生,所以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占了先机,嫡长子这三个字就为曹丕继位立稳了脚跟。

而在治国才能上,曹植自己把一手人生好牌打的稀烂。

首先在智囊团的组成上,曹植就输了。

曹丕的智囊团有桓阶、司马懿、陈群、邢颐、吴质、贾诩等人。

曹植的智囊团有丁廙、丁仪、杨修、孔桂、杨俊等人。

可以看出,曹丕阵营一帮政客,曹植阵营一帮文人。文人斗得过政客么?

其次,最要紧的就是曹植阵营的关键人物:杨修。

杨修当时担任曹操的主簿,主簿是管理文书的官吏。也就是说,杨修处在政治核心,国家大事乃至曹操的一举一动,全都在杨修的眼里。而杨修和曹植走得近,相当于曹植给自己的爹安了一个监控,这个监控还时不时鼓吹曹植。

这个问题牵扯到另一个历史话题,皇权之争。皇帝和太子的关系是不可调和的,太子是接班人,也是和皇帝一起争夺皇权的人,太子对皇权的觊觎之心,会引起皇帝的极大恐慌。所以会有废太子这种屡见不鲜的把戏。

杨修对曹植越是尽心尽力,曹植就越是危险,他们俩的联合等于向曹操宣告:曹植对权位势在必得。曹操还没有下定决心就立曹植,曹植这种显眼的举动将自己的欲望暴露无疑。曹植是亲儿子,所以杨修必死。

最后,最重要的就是曹植人生中最荒唐的一件事:司马门事件。

曹植是个文人墨客,他不是一个政治家,他政治觉悟有点低,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这很潇洒,很浪漫,却犯了大忌。

这是曹植性格上的弱点,性格决定命运,曹植注定和皇位无缘。

想说的很多,却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曹植无缘皇位,对他来说,也许是一件好事吧。

以上观点是我的主观理解,如有错误之处,请大家指正!

---------------丸----------------

文:祁门小谢

其他网友观点

曹操最喜欢的儿子就是曹植,对曹植也多次赞扬,为何最终没有把他确立为自己的继承人呢?

曹操不仅精通兵法,还善写诗歌,可以说是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所以当他建好铜雀台后,便雅兴十足地召集许多文人志士“登台为赋”。就在大家冥思苦想的时候,曹植轻飘飘就写出流传至今的《登台赋》,顿时让深有文学造诣的曹操抚掌叫好,连说:“此子定能成大事。”

此后,曹操便将曹植作为曹魏事业的继承人,悉心栽培,期望曹魏事业能在曹植的手上发扬光大。

(曹操)

曹操不光会用兵和写诗,他还一改东汉“举孝廉”的用人制度,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因此云集在他身边的能人志士非常多。自然,曹魏家继承人的事情大家也比较关注。

有个叫杨修的人很有才华。受到了曹操的重用,他凭着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到了曹操的用心,于是有意巴结曹植,很快和曹植成了形影不离的密友。

杨修深知曹植写诗厉害,但治国能力欠缺。而曹操为人多疑,就算喜欢曹植,也会对他多方考察,于是杨修按曹操平时的喜好,为曹植预告罗列了十条问答,让他背熟。

果然,曹操每次提问曹植,曹植都能对答如流,曹操非常高兴,认为自己果然眼光不错。

这天,曹操想考一考曹植的应变力,于是让他和曹丕出城办事,暗中又嘱咐守城的官兵不许放他们出城。

(曹植)

一心想争继承权的曹丕快马加鞭地来到城门口,却遭到了阻挠,交涉无果后,只得退回城中。

曹植听说后,便问杨修该怎么办?

杨修说:“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

曹植依计,当遇到阻挠他的士兵时,也不废话,直接杀了士兵,出城办事。

曹操得知后,心里大喜,觉得曹植处事有魄力,是个可塑之材,愈发坚定了要立曹植为继承人的决定。

曹植也认为自己被立为继承人是铁板钉钉的事,愈发“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他常和杨修等人宴饮游乐,举止放浪形骸。

有一次,曹操出征,命他镇守邺城,他却私自坐着马车,打开司马大门,在天子祭祀时才能走的禁道上纵情游乐。

曹植不加收敛的行为,让曹操大为光火。同时,曹操又听闻杨修四处吹嘘,曹植的应变都是他所教,愈发对曹植产生了怀疑。于是他就继承人一事,咨询一向受他尊重的尚书崔琰。

(曹丕)

说起来,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按说崔琰会挟裹私心。不过,崔琰却断然地对曹操说:“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意思是说曹丕仁孝聪慧,又是长子,当立为继承人,他必以死坚守这个道义。

原来,在崔琰看来,曹植虽然在诗歌上很有天赋,但他任性妄为,只知道游戏宴饮,心里并没有天下苍生,显然是非常不合格的继承人。

而曹丕不光长年追随曹操平定天下,在军事上很有统兵作战的能力,另外他一直在朝中任副丞相一职,处理政务相当娴熟。再加上他心思缜密,更适合作为曹魏事业的继承人。

当然,崔琰的“立子以长”也代表了朝中大多数儒家臣子的态度,曹操自然也要考虑到这个原因,所以他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放弃了曹植,选择了曹丕为继承人。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网传“张柏芝第三胎”,有的说是谢霆锋,有的说是周星驰,张柏芝为什么不出来澄清?

下一篇: 古代皇帝是如何称呼自己嫔妃的父亲的?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