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多尔衮的哥哥为何会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

网友提问:

多尔衮的哥哥为何会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

优质回答:

公元1651年,爱新觉罗·阿济格被顺治帝一道圣旨赐死,从此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全部离世。阿济格之所以被赐死,主要还是因大靠山多尔衮去世了,无人保他。

在清朝建立之初,努尔哈赤的三个儿子,多铎、多尔衮、阿济格都是立下汗马功劳的,尤其是作为嫡长子的阿济格,战功赫赫、勇猛无敌,阿济格的2匹战马被他累死沙场,这般彪悍无人能敌。

但是阿济格作为清太祖的嫡长子,只有匹夫之勇,缺乏智者谋略,因此到了最后,成了三兄弟中下场最惨的一个,直到乾隆十一年,乾隆皇帝才为他平反,为他重修陵墓。

那么阿济格为何会被顺治帝赐死呢?这事还得从阿济格,对还是幼儿时期的顺治不尊敬说起。

阿济格和清朝两位统治者的矛盾

阿济格身为努尔哈赤的长子,年纪自然是最大的一个,也是最早为大清政权卖命的贵族公子哥,因此他的资历最长,战功也可以说是最大的。

根据后世统计,阿济格从参战开始一直到结束,大大小小的战役共参加过56次,最神奇的是,阿济格的56次战役都是以胜利收尾,从来没有失败过,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没有打过败仗的大将军。

后来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可汗大位,阿济格则成为了正白旗的首领,阿济格这样立下赫赫战功的人,自然是不愿意屈居人下,只做八旗之一的老大,因此从皇太极开始,阿济格就与大清的继承者先后发生了不少矛盾。

1、阿济格与皇太极的矛盾

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多尔衮就很受他的宠爱,但是由于年龄和战功的不如皇太极,可汗之位落入皇太极之手。

皇太极继位以后,内部的最大压力就是来自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因此对于这三兄弟,皇太极采取的政策是“以拉为主,以打为辅助”,拉就是拉拢,打就是敲打,而皇太极选择敲打的对象,就是得罪过自己的阿济格。

阿济格战功显著,深受努尔哈赤的喜爱和看重,自然也是人人都得敬他三分,后来有一次,皇太极的原配钮祜禄氏遇到阿济格,钮祜禄氏认为自己是皇太极的妻子,并不比阿济格地位低,因此就没有下轿子向阿济格行礼。

阿济格十分生气,于是就跑去找老爸努尔哈赤告状,而努尔哈赤也很偏袒他,随即命令皇太极休了钮祜禄氏,虽说是政治联姻,但是这种屈辱,哪个男人受得了。

公元1626年,蒙古扎鲁特部的台吉恩格参出逃,准备去投靠阿济格,按照八旗的规矩,人家要加入谁可以自己决定,但是皇太极偏偏不让阿济格好过,直接下令让台吉恩格加入德格类的旗下,但是台吉恩格也是一根筋,偏又认定阿济格。

其实这里面也没阿济格啥事,人家啥也没说,但是皇太极却以此为由大发雷霆,向阿济格问罪,还罚了阿济格1000两白银和7匹战马。

这件事情确实是皇太极借题发挥了,但是不得不说阿济格自己也是有问题的,他要是想明哲保身,直接拒绝台吉恩格的加入就好了,毕竟皇太极有命令在前,也不算得罪人,但是阿济格不拒绝选择默认,摆明了就是和皇太极对着干,而且还不止这一件事。

2年以后,阿济格的弟弟多铎想要迎娶阿布泰的女儿,多铎迎娶阿布泰的女儿实际上就是亲上加亲,因为阿布泰是阿济格母亲阿巴亥的亲哥哥,是他们三兄弟的亲舅舅。

且阿布泰与努尔哈赤的关系十分要好,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十分器重他,是著名的八位“都堂”之一,且名列靠前。

不过阿布泰和皇太极的关系却不怎么好,阿布泰和皇太极在政治问题上一直没有达成一致,两人意见相左,矛盾颇深,关系十分糟糕,皇太极继承可汗大位以后,明目张胆打压阿布泰,阿布泰地位一落千丈,且皇太极曾明令禁止贵族们与阿布泰家联姻。

所以多铎想要迎娶阿布泰的女儿,皇太极非常反对,但是阿济格又再一次和皇太极对着干,你反对我就要支持。

阿济格这次彻底将皇太极激怒,也因此付出了代价,阿济格的正白旗旗主被褫夺,由弟弟多尔衮接替。

不得不说,阿济格其实是有点不知好歹的,他对皇太极不满,但是有没有足够的实力将别人拉下马,不知道收敛锋芒就罢了,还四处招摇,皇太极都不用找借口,就可以拿下阿济格。

实际上,皇太极原本也没有处处针对阿济格,相反地,阿济格每次出征回来,皇太极都是亲自迎接,给足了面子,但是阿济格从不领情。

要说皇太极和自己不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所以迟早会清算,我们可以视为皇太极公报私仇,但是阿济格的出格行为,连亲弟弟多尔衮都看不下去。

2、阿济格和顺治的矛盾

皇太极要是长命百岁,我觉得阿济格多半会死在皇太极的手里,可惜皇太极是个情种,因为宸妃海兰珠的离世郁郁而终。

皇太极离世以后,由还是孩子的福临继位,也就是顺治帝。古代社会无论皇帝年龄多大,只要是皇帝就是老大,任何人见了都必须行礼跪拜,恭恭敬敬,但是阿济格面对还是孩子的福临时,更为嚣张跋扈。

福临刚刚继位的时候,朝中文武大臣没有不顺从的,一来是因为他是皇帝,二来是因为福林身后站着的,是摄政王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大家别忘了福临的摄政王是2位,并不是只有多尔衮,而郑亲王可以说是皇太极的亲信,因此他和多尔衮互相牵制。

阿济格就喜欢不走寻常路,他不但对福临不恭敬,还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福临是“孺子”,意思很明确:你一个小屁孩也配做皇帝?

在阿济格的眼中,他只是单纯地看不起福临,但是在多尔衮那里,你这不是拆亲兄弟我的台子吗?而在郑亲王眼中,阿济格就是一个有不臣之心的 隐患。

后来多尔衮等人攻下北京,多尔衮根据皇太极生前的意愿,在得到北京以后要马上入关,稳定人心,于是准备入关,但是却遭到了阿济格的反对。

阿济格认为,入关十分危险,很可能遭到汉人的集体反攻,从而发生当初攻打辽军时候的惨剧,应该大肆屠城,然后留守部分亲王驻守北京,主力还是应该退回山海关。

很显然阿济格的目光实在是太短浅,因此多尔衮也没有理睬他,按照原计划入关,但也是从此,两兄弟开始有了嫌隙。

公元1645年的时候,阿济格率军与李建成对战,接连攻下城池38座,一口气打了13场胜仗,将李建成逼得躲进了山里,或许是阿济格太高兴了,于是向朝廷谎报称李建成已死。

谎报还不算,接连拿下63城以后,阿济格在没有接到任何旨意的情况下,擅自班师回朝,古代将军无召回京是大罪。

在他班师回朝以后,朝廷上下皆上本参他,说他目无君王、有不臣之心等等。

多尔衮顶不住压力,于是新仇旧恨一起清算,从喊顺治帝为“孺子”开始,一直到无召回京列举了诸多罪状,但是也仅仅是贬为了郡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多尔衮和大哥意见相左,阿济格为人嚣张跋扈,做事没有规矩,但是只要多尔衮在,谁也不能伤他分毫。

不过世事难料,公元1650年的时候,摄政王多尔衮外出打猎,不慎坠马身亡。跟随多尔衮一起外出狩猎的阿济格第一时间封锁了多尔衮去世的消息,也就是在那一刻,阿济格决定放手一搏。

阿济格悄悄写信给自己的儿子,让他率领士兵前来,与此同时他还向正白旗和镶白旗发出命令,让他们协同自己谋夺权位,正白旗和镶白旗都是以多尔衮为首,多尔衮去世保护伞就没了,此时的正白旗和镶白旗选择了归顺顺治,不愿参与阿济格的谋反。

阿济格在没得到两大白旗支持的情况下,依然孤注一掷,带领自己的亲兵,打算借护送多尔衮遗体为由进宫,发动政变。

但是镶白旗人在收到阿济格的谋反请求时,第一时间将此事告诉了摄政王郑亲王,所以顺治帝等人早有准备,阿济格的最后一搏也就失败了。

阿济格和顺治的矛盾,其实都是间接矛盾,像和皇太极那般正面硬刚的场面是没有的,但是无形的硝烟更危险。

后来阿济格被捕入狱以后,不但不知悔改,还在狱中破口大骂,扬言要放火烧了大牢,还私自藏了兵器带入狱中,企图挖地道越狱逃走。

入狱后的阿济格,与其说是不知悔改,不如说他是展现真我,如果他入狱后老老实实的,诚心悔过,说不定顺治帝将他关一关就放出来了,再降个级就算了,再不济看在他是自己叔叔的份上,将他圈禁起来,留他一命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他入狱后的种种行为,更像是急于求死,这或许跟他的的性格有关,一个一辈子戎马天下的常胜将军,那他就是草原上野马,根本不愿意被关在牢狱中,任人指摘,对于野马来说,比起被驯兽听话,他宁死不屈,所谓士可杀,不可辱。

从清朝建立初期的局势分析阿济格被赐死的原因

固然,阿济格不得善终和他的行为跋扈是分不开的,但是光从他的行为就能得出他不得善终的原因,我认为是不完整的,古代大人物的结局,都与时局分不开。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阿济格从一开始就是嚣张跋扈的,他并不是针对皇太极,也并不是针对福临,因为在他老爸努尔哈赤还在的时候,他就已经嚣张得不行了。

而他嚣张的原因和资本很简单——他为大清打了太多仗了,而且都是胜仗。我们试想一下,一个集团在建立之初最需要的,就是能不择手段签下大单,能为公司带来利益的人才。

在创立初期的公司有了阿济格这样的人才,即使不听话一些,做事有点违反常理我们都是可以原谅的,因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但是当公司稳定下来,步入正轨以后,这样的人才我们还需要吗?答案是需要,但是那时候需要的是具备阿济格这样又能打仗,又遵守规则的人才,否则就会破坏公司规则,引起其他人的不满。

很显然,在多尔衮去世的时候,清朝已经入关,局势已经稳定,种种该打的仗都已经打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小打小闹,即使没有阿济格,其他人也能摆平。

也就是说,阿济格对于当时的清廷来说,已经没有入关前那么重要了,可有可无。且当时的顺治皇帝正在进行加强皇权、整顿吏治、着重发挥汉官的作用等等这一系列作用,这些动作无论哪一个,阿济格都是无法接受的,所以在当时局势下的阿济格和顺治,两人注定背道而驰。

都说阿济格头脑简单,我认为阿济格实际上是一个很能看懂时局的人,他之所以想趁着多尔衮去世夺权,也是想拼一把,自古成王败寇,赢了最好,输了大不了就是人头落地,这也很符合古代将军武士的做事风格。

所以我们总结下来,阿济格落得被赐死的原因就3个:一是他为人行事嚣张跋扈不知收敛,引起皇帝厌恶;二是自己的保护伞多尔衮突然去世,靠山倒下了无人庇护;三是当时的清廷局势已经平稳,阿济格被局势抛弃,被皇家抛弃。

写在最后

清朝廷时期的名将很多,前期清朝皇帝生的儿子们各个骁勇善战,比如代善等人,但是阿济格却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个被赐死的亲王,结局悲惨,终极原因我认为还是在局势,不在其他,不然在皇太极时期,阿济格早就死了不知道多少次了。

其他网友观点

题主应该指的是多尔衮的一母胞兄,阿济格。李白《将进酒》说:人生得意须尽欢。有人选择活得长久,有人选择活得精彩。纵观阿济格一生,无疑属于后者。心志滞后于身体的成长,选择了精彩,便不能委屈,我命由我不由天,霸气侧漏。兄弟的敲打,丝毫没有改变其小孩子的性格,终于魂断三尺白绫,犹如夜空中的那一团焰火,总在最亮的那一刻,戛然而止。

初露峥嵘

阿济格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还有两位同胞弟弟,多尔衮、多铎。生母是阿巴亥,努尔哈赤最后一位大妃(地位类似于皇后)。母凭子贵,以及占了年纪上的便宜,可以想象,阿济格兄弟那种天真烂漫,对于戎马一生的努尔哈赤来说,无疑是心理上巨大的慰藉,惹得其舐犊之情爆棚。于是,年纪轻轻阿济格,成了镶黄旗旗主,位居四小贝勒之列,地位仅次于年长许多,战功卓著的四大贝勒。但其也并非只靠着父亲庇佑,早在1625年,年仅十九的阿济格,奉努尔哈赤之命,与五哥莽古尔泰驰援,蒙古科尔沁部的堂侄女婿奥巴,打败了入侵的察哈尔林丹汗。次年更是以区区6名随从,杀入酋长牧所,射杀敌将,大败蒙古巴林部。

能征善战

太祖病逝后,皇太极继位。成长的阿济格,战斗天赋进一步展现。

先是在1627年后金进攻锦州,明守将满桂“沿城环列枪炮”,阻止后金直接攻击锦州城。因离城太近,不利于八旗骑兵发挥,主帅皇太极本想诱敌出城,不想明守将满桂按兵不动,遂下令进攻,遭到三大贝勒反对。皇太极怒斥:先汗攻宁远不克,朕攻锦州又不克,还奢谈什么后金国威?(两次都攻不下来,还要不要脸?)说完率先攻城。阿济格紧随其后,奋勇杀敌,带动了其他贝勒。打得满桂身中数箭,率兵撤入城中。

两年后,皇太极率军绕开山海关。在遵化,遇到了来驰援的山海关4000精锐,阿济格此役斩杀了,袁崇焕手下大将赵率教。无奈之下袁崇焕急点九千轻骑兵,两天一夜赶往京城,与祖大寿合兵一处与后金军展开撕杀。战斗直至阿济格座骑战死,才鸣金收兵,而明朝主将袁崇焕的甲胄,更是被箭射得像刺猬一样,可见战斗之惨烈,也足见阿济格的勇猛。

态势变化

虽说清军在与明朝的作战中,胜多负少。但袁崇焕的两次大捷令到大清,付出了惨痛代价。《石匮书》记载:“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清太祖很可能在这场战争中受到重创,不久后离世,可见双方处在战略相持的阶段。直到1642年,原本锦州外城守将密谋降清,不想事情泄露,皇太极只能提前进攻。战斗中,阿济格身先士卒,首先登上城楼,取得了锦州外城的胜利,且堂兄齐尔哈朗失利的情况下,重创洪承畴率领的援军,夺取了明军的粮饷。洪承畴无奈退守松山。次年副将引清兵入松山城,活抓了洪承畴。经此一役,形式发生了变化,大清由战略相持,变成了进攻态势。

兄弟敲打

上述展现了阿济格的进攻才华,于此截然相反的是其个人政治上,极度不成熟。似乎战功卓著,更显得其有任性的资本。先是准许了多铎与国舅阿布泰之女的婚事,既不上奏皇太极,也不与众贝勒合议。犯了大忌,因为阿布泰之人手脚不干净,曾在太祖国丧期间,盗走了努尔哈赤的头盔,在皇太极眼里是“谗恶”之人。

其次,虽然能征善战,但阿济格也好货。其曾直言不讳:不愿攻城,愿入明边。因为掠夺财物来得容易。史料记载阿济格军队的形象是:如渔人入水捕鱼,擒之以手,夹之以肋,又复衔之以口。手脚并用还不算,连嘴巴都用上了,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阿济格部下的贪婪,侧面反映出阿济格本人,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致于1636年胜利之后,阿济格只顾着率领亲兵返回沈阳,丢下辎重部队。若不是明军吓破胆,后果不堪设想。

不论是皇太极主政,还是多尔衮摄政,念及战功又是亲兄弟,都只是对阿济格稍加惩罚,略加敲打。如此,虽战功卓著,但其镶白旗旗主变成了多尔衮,爵位也仅仅是郡王。

神经刀特性

皇太极逝世,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其命令阿济格与多铎,兵分两路扫平南明、大顺政权。值此关键时刻,不想阿济格又犯了“好货”的毛病,竟然绕道,向蒙古各部索要马匹,迟迟不动身南下,令到多尔衮火冒三丈。

等到多铎与李自成正面交锋之时,阿济格从侧面攻击,打了李自成一个措手不及。一路追击李自成,又来了次“坑弟”。传回消息说,李自成已死。搞得多尔衮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告慰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事毕,阿济格说是摆乌龙,李自成没死。搞得多尔衮气愤地说了一句“岂有如此欺诳之理”。由此,多尔衮对于一母同胞,有了厚此薄彼。

以无子嗣为由,过继多铎的儿子多尔博;1649年,多尔衮提拔多铎为辅政叔王;作茧自缚

如此,感到不满的阿济格,在多铎病逝后,想多尔衮索要叔王,并说:多铎讨伐李自成战役中,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没有全歼其部,不应该厚待多铎的儿子。其次,齐尔哈朗只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不能当“叔王”,而我是努尔哈赤的儿子,更有资格当“叔王”。

被多尔衮驳斥后,阿济格进而请求自建府邸,又被否,由此种下了怨恨的种子。多尔衮病逝后,阿济格竟然做出不臣之礼:

则率领300亲兵铁骑回京抢班夺权;是令其子也带兵前来助战;胁迫多尔衮所属两白旗大臣归附。事情败露,众贝勒商议,将阿济格及其子幽禁,削去爵位。本就心智不成熟的阿济格,越发变本加厉,困兽犹斗,竟然借侍婢之身,暗藏工具,企图来一次“掘地逃亡”。事后,众贝勒在“家长会”上,给出一致结论,由顺治下诏,令阿济格自尽。后记

有人说:上天对人是公平的,开一根筋,就得闭一根筋。阿济格杰出的军事才能,映衬出低能的“政治商数”。“政治商数”又建立在“情感商数”之上,知道能屈能伸,而不是一条道走到黑。但愿来世的阿济格,不要“偏科”太严重,不要再来一次,夜空中的那一团焰火,总在最亮的那一刻,戛然而止。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欢迎点赞留言^_^

其他网友观点

1626年68岁的努尔哈赤病殁,丈夫尸骨未寒,第二天皇后阿巴亥被迫殉死,当时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阿济格22岁,多尔衮15岁,多铎13岁。

阿济格身高丈余,虎背熊腰,能征善战,清军入关时,他纵掠京畿地区,56战皆捷,全歼山海关总兵赵率教所部,以后阿济格参加过大凌河之战、松锦大战、远征察哈尔、率军攻克皮岛等。清军入关后,阿济格以靖远大将军的身份,率领大军一路追剿李自成,俘杀大将刘宗敏、军师宋献策,并招降大顺军将领、兵马10万,占领63城。后又率军征剿姜瓖叛军,对大清王朝可说居功至伟。

阿济格作为清太祖的嫡子,要有比其他庶出的兄长更多的机会,但他四肢发达、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和多尔衮和多铎相比,简直就是弱智。因此虽然他在三兄弟当中资格最老,战功最多,爵位却最低,而且很不稳定,多次受到皇太极和多尔衮的处罚。

1643年皇太极突然去世,他的长子豪格和多尔衮为了争夺皇位剑拔弩张,势同水火,各不相让,多尔衮表面上说为避免大清帝入内乱和分裂,让福临继承大位,自己为辅政大臣,但实属无奈之举。阿济格认为是多尔衮软弱才导致自己三兄弟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从而与多尔衮产生了矛盾。

多尔衮被封皇叔父摄政王,可以说是权倾朝野,任人为亲,衣、食、住、行基本上与皇帝无异,仅差一个皇帝名号而号。位高权重的多尔衮把顺治当傀儡,阿济格竟然不知自己半斤八两的当面称顺治是“孺子”,福临再怎么小也是皇帝,一国之君,叫“孺子”是对顺治不尊,是杀头之罪。

阿济格打败李自成的农民军,李自成逃跑。阿济格竟私奏李自成已死,这是谎报军情,是杀头之罪。

多铎病死后,阿济格上奏要求接替多铎辅政叔王的地位,还乘机贬低多铎:功不高,位却重,不匹配”。

多尔衮对他深为不满,下诏斥其狂妄,将其降为郡王,因为多尔衮深知阿济格太缺乏政治头脑,打仗是一把好手,辅政只会坏事,是一种保护,但阿济格就此认为多尔衮偏心,与多尔衮彻底闹翻。

1650年冬多尔衮塞北狩猎途中坠马而死,其众多心腹党羽人心惶惶,阿济格只要稍微晓以情理,就能将这批势收入帐下,接替多尔衮为摄政王,但不长脑子的阿济格竟对多尔衮所管两白旗大臣兵戎相威。于是两白旗大臣决定往“依皇上为生”,并告发阿济格欲乘丧发动政变。清廷立即关闭九门,在阿济格回京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将他擒拿,打入大牢,其子劳亲被革去王爵,降为贝子。

人要是作死,满天神佛也救不了,阿济格在牢里如低调做人,高调认罪,顺治或看他为清室立下赫赫战功,即便不让他掌权,但荣华富贵可保无虞!

可是,阿济格在狱中私藏大刀,暗挖地道,并放言要烧毁囚禁自己的年房!随着顺治对阿济格的最后一丝容忍怜悯之心的消失,朝臣对阿济格的弹劾雪片似的飞入皇宫。

1651年11月28日,顺治帝令其自尽,除宗籍,其子劳亲一同被赐死,正是咎由自取、祸福自招。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在《红楼梦》中,贾母为何不为黛玉做主?对此你怎么看?

下一篇: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大清有打赢的可能吗?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