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乾隆时期,大清到底有多强大?

网友提问:

乾隆时期,大清到底有多强大?

优质回答:

感谢@最NB的90后 朋友邀请。

乾隆朝是清朝鼎盛时期,这个时间清朝的国力有多强?我们可以看一下乾隆朝都干了什么:乾隆可以一边大兴土木修园子、下江南;可以四次大规模蠲免赋税;同时又有足够的军费可以应对开疆拓土、改土归流的战争。而且还都是建立在以国库存银为基础,不向老百姓加税的情况下。

在古典时代,这三点能做到一点就已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而乾隆能同时做到三点,请问还有谁能做到!这反而能够说明乾隆朝国力强盛,在我看来这已经达到了古典时代的巅峰,毫不客气的说,乾隆已经能够凭借这三点,够的上千古一帝这个评价了。

对了,乾隆还有一个成就,就是乾隆朝面临人口爆炸这一局面,毕竟国内还有三亿张嘴的吃饭问题,在经济生产力低下的古典时代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是问题是乾隆却能解决这一问题,国内也基本没什么大的动乱,根据蒲松龄的描述,乾隆朝反倒是家给人足的场景。当然,蒲松龄的记述可能会过于理想化,但是如果不是蒲松龄见到过大量家给人足的场景,他也不会如此记述。实际上,乾隆朝的富足给清朝带来了强大的国力,毕竟经济是国力的基础,强盛的国力又保障了军力,使得清朝疆域扩展到古典时代的极致。这是充话费送的?

所以,乾隆朝大清就是这么强。

全文完

其他网友观点

大家好,第一次遇到这个问题。

乾隆时期普免天下钱粮3亿两。要知道康熙普免天下钱粮545次才1.5亿两。乾隆普免钱粮已经玩出了花样,甚至有专业的名词。

康熙皇帝在位的61年间,蠲免钱粮共计545次,免除天下钱粮计银1.5亿两。在陕、云、贵、川、粤等省全国二十多个省区蠲免钱粮、丁银、逋赋,其中重大蠲免计32次。

并从康熙五十一年(171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免天下钱粮。下令“凡遇蠲免之年,免业主七分佃,户三分。

康熙五十年(1711年)以后新增人丁,不收丁税,即所谓“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乾隆蠲免钱粮,主要以下四种方式。

1.灾蠲。洪水、旱灾、蝗灾、地震、均可免税。

2.恩镯。皇帝、太后。过寿辰。(过生日)。

3.事蠲。

遣军出征,出兵所过州县,用兵在州县。皇帝出巡。供应军需,修建河务、园林。地方参与修建官署兵屯。分别是减免。

4.追蠲。

地方无力缴纳,官员奏请。恩准减免。

过生日减免,有个性,就是为了玩也行,出兵所过州县也可以减免?修建官署也减免?修河坝也免税了?参与修建皇家园林也减免了?

那当地的老百姓不得天天盼着国家打仗,大军从自己家过啊?可以免税啊,不打仗就修县衙,不让修都不行,给你砸了必须修。减免税啊。每次我看到这文献,我都想,这县衙天天夜里得让人挖墙皮,为了参与修建可以免税啊。可以天天修河坝,这样这个城市不用缴税,我觉得这些都得参与干活才能免税,相当于打工,这不好,还是地方官员奏请,收不上来,恩准减免,或者皇太后过寿,过生日,免一年税,这样最好。

我们都对清朝的领土经营,都用“平叛”“收复”“镇压”这些词。连新疆还没有呢,就去新疆“平叛”了。剿灭湘黔土司,也叫平叛。等等等。。平叛西藏,最后西藏再无藏王,只有喇嘛。

从雍正时期开始,就对以前土司牵绊,羁縻政策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改土归流。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雍正接受云南总督鄂尔泰的建议,在滇、乾、桂、川、湘、鄂六省的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废除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也就是清政府亲自派官员去管辖这些地区,驻军屯垦。也标志这些地区开始收税。

雍正四年(1726年)至九年(1731年),清廷剿抚兼施,收复黔省苗族4万户,辟地二三千里,几当贵州全省之半。该地区由“无君上,不相统属”到设官建治,

湘西境内的土司,永顺土家族首领彭士愁,建立的延续了818年的土司王朝倒塌。末代土司彭肇槐,挥泪告别自己的独立王国,回到江西老家立户入册为丁。

同时,湘西苗王也被迫放弃了土司首领的位置,清军开始派遣官员管理这里,驻军屯垦。

乾隆时期,剿灭湘黔土司。四川杂古土司。大小瞻对(四川)土司,平定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小金川土司则旺,平定准格尔汗国,平定大和卓波罗尼都,小和卓霍集占,清缅战争中,开始也是为了剿灭一直两属的车里(西双版纳)土司。孟养、木邦、蛮暮(蛮莫)等土司。

清缅战争中这些土司一边向清朝称臣,一边向缅甸贡榜王朝纳贡。最后跟缅甸打了起来。(最后才知道打了缅甸。)最后因为小金川再次叛乱。清缅战争战争结束。

清越战争,是为了帮黎维祁复国。主要原因是,西山朝阮惠,不愿意将敕印上缴清廷,这跟察哈尔林丹汗不愿意将蒙古传国玉玺上交皇太极是一个道理。只能出兵教育他一下。最后服了,我们说黎维祁是扶不起来的阿斗,最后反而支持阮惠。清越战争,我认为乾隆好大喜功,虽然两广总督孙士毅带兵出镇南关,领兵八千名出征安南。一路势如破竹,仅用兵20天攻陷安南都城黎城(今越南河内)。但是得不偿失。

乾隆元年(1736年) 镇压古州苗乱。

乾隆三年(1738年)五月,平贵州苗乱

乾隆十年(1745年) 瞻对之役(四川土司)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大小金川之役(大小金川土司)

乾隆十五年(1750年) 平定珠尔墨特那木札勒之乱

便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平叛西藏。(废除了旧有的藏王制度,并成立了由四名噶隆组成的西藏地方政府噶厦。不久,又制定《西藏善后章程》,提高了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的权力)从此西藏再无藏王。

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平定准噶尔之役

乾隆二十三(1758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 平定天山南路之役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平定台湾林爽文

乾隆六十年(1795年)至嘉庆元年(1796年) 平定苗民起义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平定回民地区苏四十三起义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平定回民地区田五起义

乾隆六十年(1795年) 平定湘黔苗民起义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清缅战争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廓尔喀之役

乾隆五十五年(1788年)至乾隆五十六年(1789年)清越战争。

如果说剿灭湘黔等等土司,还是改土归流,那么,平定准格尔,跟大小和卓,还有西藏,标志着,准格尔汗国跟叶尔羌汗国,还有和硕特汗国的灭亡。

和硕特汗国,比准格尔汗国还悲摧,1717年准噶尔汗国攻入拉萨,杀拉藏汗,和硕特汗国灭亡。1720年清朝第二次出兵,赶走准噶尔军。不久,清朝快速平定罗卜藏丹津之乱,这个罗卜藏丹津就是固始汗的孙子、达什巴图尔的儿子,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右翼首领。灭掉他,和硕特汗国真就灭亡了。青海正式纳入版图。

当时卫拉特蒙古是四个汗,车凌为杜尔伯特汗,阿睦尔撒纳为辉特汗,班珠尔为和硕特汗,噶勒藏多尔济为绰罗斯汗。

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底,始将大金川最后平定。这时,乾隆帝决心彻底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在小金川旧地设美诺厅(后改名懋功厅),在大金川旧地设阿尔古厅,皆隶属于四川省,还分别在其险要地区设兵镇守,从此,这一地区最终结束了混乱相争的局面。

乾隆时期有名的大将:他们对领土做出了永远无法抹去的贡献。他们有些人一生征战,客死他乡。阿桂、阿里衮、傅恒、兆惠、岳钟琪、明瑞、福康安、博尔济吉特的策凌、闫相师、等等等,太多了。

清朝没有投降的将军跟官员。

自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1912年宣统溥仪退位,近300年的时间里。清代在东亚、中亚、南亚、东南亚,一系列战争中。将领土扩张到1300万平方公里,在历次战争中,终清一代,高级将领无一人投降。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绝无仅有。

比如在被准格尔军围住的班第、鄂容安,突围无望,自杀殉国。鄂容安是大学士鄂尔泰长子。

就算在清末,寞落的时期,同治初年,西域叛乱,阿古柏在英国人和俄罗斯人支持下入侵,西域守军将领孤立无援,所有守军将领在敌人打进来之前,推到火药库点火殉国,清末太平天国时,湖北巡抚常大淳,总兵王锦绣,安徽巡抚江忠源,浙江巡抚王有龄,都是战死或者自杀殉国。甲午战争陆军海军都败了,无论北洋水师还是淮军高级将领,都是自杀殉国。

当然这跟清朝法律制度有关,首先是皇帝,清朝皇帝凡是失存土者,不得入列祖宗灵位,所以道光以后的皇帝,没有人能进宗庙。

将军、官员有“守土之责”失去土地,就会问斩。“无令自退者斩立决”而且“从者及三代人徒刑”

“徒刑”是带着镣铐进行繁重的劳役,而且“一年徒刑”先打30大板,“三年徒刑”打80大板。打半死,再去带着镣铐流放劳役。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官员投降了,他的父亲、母亲、妻子、孩子,都要脱了裤子,打板子,还要流放,还要劳役。这不是家破人亡,是家破还要羞辱你父母,妻子,孩子,还得流放,还要劳役。

而且清朝乾隆时期,清军的战斗力什么样,我个人觉得战略、战术,我不懂,但是坚忍的精神,还是可以认定的。

比如乾隆时期,平定大小和卓之战,兆惠三千清军被大小和卓十几万骑兵在黑水营团团包围。历史称“黑水营之战”这3000清军被霍集占十几万人围攻107天。直到援军到来。即使被围困,依然让大小和卓畏惧胆寒。

清军在黑水营,粮食都吃尽了。开始吃马鞍皮革,(马鞍是牛皮做的)吃完马鞍皮革,杀了跟自己征战的战马。最后。。。根据《啸亭杂录》记载:“粮日乏,仅瘦驼赢马亦将尽,各兵每乘间出掠回人食”。逢黑夜降临,主动出击,抓和卓兵掠回食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最后白天也出击抓人。这些大小和卓骑兵,成了清军的盘中餐,乘空闲时间,有空就出击抓人解馋。最后年底,援军到来,将这些“粮食”击溃。在追击逃跑残余叛军的过程中,明瑞的500索伦兵,在霍斯库鲁克山中了大小和卓6000“粮食”埋伏,对战3小时,6000埋伏的叛军崩溃。斩首叛军500多人,生擒30多人。己方阵亡20人。

这大小和卓,跟准格尔大家不太熟,瓦剌大家一定听过,就是那个在土木堡,以2万骑兵将明朝五十万大军击溃的瓦剌。刘定之《否泰录》记载“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我们近代有“学者”站出来“估计”明军二十五万。

还有乾隆时期,“廓尔喀之役”

廓尔喀也就是今天的尼泊尔的沙阿王朝。福康安率军越过喜马拉雅山,攻入廓尔喀境内。六、七月间,清军兵临廓尔喀首都阳布(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廓尔喀称臣请降。在那个年代,大军翻越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不敢想象,

不说高原反应,氧气带够不够,就说后勤补给,饮用水跟食物,还有睡袋、帐篷,保暖问题,防雪盲的眼镜,冲锋衣雪橇,等等。我觉得那个年代翻越雪山,应该有难度。今天有直升机的年代,翻越雪山依然有“失联”的人。

比如明瑞,乾隆发妻孝贤纯皇后的亲侄子,大学士傅恒的侄子。参加过平定准格尔汗国,大小和卓的黑水营之战,大小霍占集,在清缅战争中,清军粮草弹药以尽,清军开始突围,明瑞带领300八旗兵断后,拖住5万缅甸贡榜王朝大军。断后的明瑞自缢而死,观音保最后一根箭刺喉而死。这种大军主帅带领不到一个营的精锐断后的做法,不说清朝,在历史中应该是很少的。

所以我个人认为:康乾盛世,人口增加并不是什么高产农作物“番薯”“玉米”的作用,因为清代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以番薯为主食的。

我个人认为,清朝人口增加,完全是因为,大小金川,大小和卓,大小瞻对,准格尔汗国,和硕特汗国,叶尔羌汗国,蒙古,这些地方纳入版图。这些地方战后,并不是人死光了,属于无人“真空”地带,相反这些地方的人口,被重新计算进清朝人口中,这才是清朝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当然,我个人认为并没有什么用,因为我只是大海里一滴水,浪花都不是。我看到什么说出来,仅限于五六个人能看到。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全国已开垦土地达七亿八千万亩;全国人口也从乾隆初年的一亿四千多万人增加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近三亿人;国库存银则长期保持在六、七千万两之间,几乎相当于全国每年赋税总收入的两倍,整个社会经济呈现了空前繁荣的新局面。

最后清乾隆时期,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鄂霍次克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北到恰克图(贝加尔湖以南,色愣格河以北),南到南沙群岛。

乾隆时期清朝的藩属国扩充到东南亚地区的安南(即越南)、南掌(今老挝)、暹罗(今泰国)、缅甸以及南洋群岛的兰芳共和国;西南喜马拉雅山有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不丹等国;中亚地区有哈萨克汗国、布鲁特汗国、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爱乌罕(今阿富汗)、巴达克山、乾竺特与拉达克等国。

其实康熙也下江南,主要是视察河务。康熙一生认为最重要的三件事。三藩、漕运、河务。至于什么准格尔汗国的噶尔丹,对于康熙来说不算什么大事。只是出去教育了一下某些不听话的“小朋友”。根本不算事。活动活动筋骨而已。

乾隆视察河务,下令完成的水利工程,较大的有:河南至商丘黄河河堤新筑170余里,清口及江南运河疏浚,江南淮阳运河挑浚,清河千里堤岸培筑。此外,在他关心下,修了江苏宝山至金山242里长的块石篓塘和浙江金山至杭县500里海塘。

当然,不排除乾隆以视察河务为名,去江南找美女。因为我是乾隆,我也去。嘿嘿。

最后说一下八旗的没落。

乾隆时期已经出现“八旗生计问题”

八旗是一边生产,战时打仗的职业军人,换句话说,八旗本就是军事组织,只不过你还得自己种地养活自己。而清朝初期,一个八旗的兵额,可以养活一家三口人。但是这三口人。孩子生了三个孩子,这三个孩子又生了孩子。那么不允许你经商,不允许你科举。那么,一份兵额的钱,怎么养活几代人,而且这些人还要取媳妇。再生孩子。这就是八旗没落的原因,只能沦落成乞丐,地痞,流氓。所以某些人自称什么“旗人”可能祖辈只是乞丐,地痞,流氓而以。

最后,以今天北京永定门外,燕墩上乾隆的诗结尾。

要之幅员长且广,山河襟带具大纲。

列国据此士马强,可以雄视诸南邦。

玉帛奔走来梯航,储胥红朽余太仓。

天衢十二九轨容,八旗居处按界疆。

朱楼甲第多侯王,槐市陆海无不藏。

富乎盛矣日中央,是予所惧心彷徨。

其他网友观点

从几个侧面说明清乾隆朝的强大吧。

海兰察:从黑龙江普通牧民成为清朝世袭罔替一等公爵

海兰察只是黑龙江普通的索伦族牧民,家里穷的连自己什么时候生的都记不清楚,然而他在乾隆二十年以普通骑兵身份应征入伍,参加了清朝与准噶尔部的战争,从此乾隆朝海兰察几乎无役不与。

乾隆四十一年,也就是海兰察从军二十一后,他已经升到了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的职务,领侍卫内大臣这个职务在清朝就是武将的顶点。乾隆五十三年,率军深入廓尔喀(今尼泊尔)大胜,被乾隆帝封为世袭罔替的一等公爵。

海兰察只有一个毫无背景的普通大头兵,但是他在乾隆朝纯粹靠军功就做到了武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爵位做到了世袭罔替一等公。

海兰察的背景和宋代狄青一样,属于没有背景的大头兵,但是海兰察不但做到了和狄青一样武将顶点(领侍卫内大臣/枢密使),还成为了世袭罔替的一等公。

这说明清乾隆朝,普通士兵上升渠道还是非常通顺的,海兰察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黑龙江牧民可以因军功获封世袭罔替之公爵。

鄂容安:翰林院掌院学士,八旗大族子弟战死疆场

鄂容安出生于八旗豪族西林觉罗氏,他父亲是雍正帝最信任的大臣鄂尔泰,他是清朝极少数参加科举并且获得进士身份的旗人。

不但如此,鄂容安还做过翰林院掌院学士,这个职务品级不见得有多高,但是由于翰林院里都是进士出身,所以做过翰林院掌院学士,差不多可以算得上清朝文臣领袖之一了。鄂容安后来还做过国子监祭酒、河南巡抚、山东巡抚。可以说鄂容安完全就是一个文臣。

结果因为他是八旗子弟,而八旗子弟天然就具有军人身份,所以乾隆帝在乾隆二十年任命鄂容安为定西将军出征西北,结果兵败自尽。

这说明在乾隆朝,八旗制度并没有崩坏,鄂容安即使做过翰林院掌院学士和国子监祭酒,但是因为他是八旗子弟,所以乾隆帝让他从军做定西将军,鄂容安就只能去做定西将军。

而且鄂容安以世袭伯爵战死疆场,说明乾隆朝八旗上层并没有腐朽,事实上不仅是鄂容安战死,鄂容安的亲弟弟鄂实同样也战死疆场。

另外在乾隆朝战死的八旗贵胄还有乾隆帝元皇后富察氏的弟弟傅清,他在担任驻藏大臣时发生叛乱而战死。

海兰察、鄂容安、傅清等人的例子说明乾隆朝,八旗制度作为一项军事制度不但没有腐朽,而且运转还非常良好,要知道此时清朝统一中原已经经历了一个世纪了。

作为对比,同样统一天下一个世纪的明朝则遭遇了土木堡之变,二十万号称精锐的明朝京营士兵在距离京师不足150公里,周围遍布己方堡垒的地方被四五万蒙古军埋伏,全军覆没;勋贵武将战死无数。

另外,还有一些数据可以说明清朝乾隆时代的强大。

1、乾隆时代清朝版图扩张到了1453万平方公里,有效控制900万平方公里以上土地的时间比历朝历代所有皇帝加起来还长,这里有的有效控制是收税以及剃发。

2、乾隆朝仅治水,赈灾这两项总计花费两亿五千万两白银。

3、乾隆六十年,清廷一共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免除两亿五千万两白银赋税,米粮超过1200万石。

4、乾隆六十年,乾隆帝退位时国库存银接近7000万两。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冷战时期,华约与北约的空军实力对比如何?

下一篇: 杨门女将真的像史书记载的那么英勇吗?宋朝灭亡后她们又去了哪?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