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谁的官职大?为什么?

网友提问:

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谁的官职大?为什么?

优质回答:

在十八路诸侯中,袁术的官职最高,而袁绍和孙坚的爵位最高。

首先要说一下,正史上没有什么十八路诸侯的说法,这仅见于《三国演义》。而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一下十八路诸侯是哪些人。在《三国演义》第五回里提到他们分别是:

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然后再加上一个发起人人骁骑校尉曹操。以上共计是四个刺史、十二个太守、一个相,外加一个校尉,其中袁术还加了后将军这个职务。

在东汉建立时,天下共划分为十三个州(后来凉州的河西四郡被单独列出来,设立了雍州,所以东汉后期时,天下共有十四个州)。而在州的下面,则设有郡,或者是相当于郡的封国。

在州一级,东汉朝廷设立了刺史(后来一度改名为州牧,之后又变回刺史),监察这一州所属的地方官员。在郡则设有太守,封国理论上最高长官是国王,不过实际上通常是相来代替主持。

虽然刺史只是六百石官,官位比两千石的太守、相还低,而且并不直接负责地方上的各种事务,看上去似乎没什么实权。不过因为刺史代表朝廷监察地方官员,可以评定官员的功过,因此其权力还是相当大的。

而且黄巾军起义以后,刺史往往也兼管地方事务,因此这一时期刺史肯定可以视为太守、相的上级。

从这一点来说,十八路诸侯里,应该是四个刺史职务最高,十三个太守和相紧随其后。至于曹操只是骁骑校尉,只能排在最后了。

然而南阳太守袁术还有一个职位,就是后将军。后将军和是四方将军之一,和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并列,在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之后,位次于上卿,这个可就比刺史要高了。

因此算上这个职务,袁术的官职就是众诸侯中最高的了。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十八路诸侯中还有两位有封爵,分别是乌程侯孙坚和祁乡侯袁绍。

汉代的侯位分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四级。乌程是扬州吴郡下属的一个县,祁乡则是豫州沛郡下面的一个县,因此孙坚和袁绍都是县侯,侯爵中最高的一级。

汉代早期规定没有大功不得封侯,想封侯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比如李广就因为一直没能封侯,因此留下了“李广难封”这么一个典故。东汉后期虽然没那么严格,封爵有所泛滥,不过能封爵也是非常荣耀、尊贵的一件事。

所以在十八路诸侯中,孙坚和袁绍的地位也非同一般。

当然,实际上在十八路诸侯推选盟主时,并没有比较大家的官位和爵位高低,只考虑了袁绍出身的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号召力大,所以推选他为盟主。

其他网友观点

东汉末年参与讨伐董卓的诸侯,并没有十八路之多。根据《三国志》和《后汉书》的相关记载,当时参与讨伐董卓的州郡长官应该只有十一家。分别是:

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

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

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

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

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

广陵太守张超(陈留太守张邈之弟);

在正式名单中,没有曹操和孙坚。

曹操因为当时被通缉,职务被撸了,只能是附属在陈留太守张邈名下参加会盟。

孙坚因为当时也被通缉了(因杀荆州刺史王叡而被通缉),长沙太守一职被撸,而且他参加讨董的时间也晚,所以正式会盟名单当中也没他。(孙坚参加讨董战争时,酸枣盟军已经解散了。他整整晚去了九个月)

当然,加上曹操、孙坚也无妨。

曹操会盟时,袁绍表举他为“行奋武将军”。

孙坚会盟时,袁术表举他为“行破虏将军”。

两人都有临时代理职务,而且两人也都有兵马助战,事实上是一路诸侯。加上他俩,就是十三家。

PS:“行”的意思是代理,曹操和孙坚当时的奋武将军和破虏将军都属于诸侯自封,并不是朝廷正式任命的。

至于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这只是演义小说杜撰的产物。罗贯中在以上十三家之外,额外又加上了五路: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以及上党太守张杨。

在这几个人中,陶谦没参加任何行动,公孙瓒在幽州打匈奴人,马腾在造反,孔融在镇压黄巾军。这四位都没参加会盟。

当时只有上党太守张扬真正参加了讨伐董卓这一事件,但是张扬也没有参加十三路反董诸侯的会盟。因为他跟袁绍抢地盘失利,与联军闹掰,后来又转而投靠了董卓。

值得一提的是,张扬还是当时第一个站出来号召群雄讨伐董卓的人。结果他前脚号召大家反董,后脚就投靠了董卓。从他的行事作风便可看出,联军其实都是稀烂货。

另外还有一点要说清楚的是,历史上的群雄会盟,并不如《三国演义》中的那样,关东十八路诸侯合兵于洛阳城外,共同出兵讨董卓。真实历史上,讨董联军是各自起兵,比如袁绍在河内,袁术、孙坚在荆州南阳郡的鲁阳县,曹操、张邈等人在酸枣,韩馥和孔伷分别在邺城和颍川。

他们并没有会合于一处。

没有会合,也就意味这些诸侯,打起旗号反董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出兵跟董卓开战的人并不多。大家都在观望,想让别人跟董卓打个两败俱伤了,他们再去捡便宜。

至于这些人谁的官职最高,其实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陈寿对此已经有排序了。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袁术因为是后将军,所以陈寿把他排到了联军的第一位;韩馥因为是州牧,所以被排到了第二位;孔伷、刘岱二位因为是刺史,所以被排到了三四位;剩下的王匡、张邈等人都是太守或国相(相当于太守),所以排序就靠后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两个疑问。

①,袁术的后将军职务有这么高级吗?甚至比州牧都要高?

②,既然袁术职务这么高,为何大家都拥立袁绍做盟主呢?

这两个问题,逐一来说。

东汉官员的等级,从高到底,分别是:

万石、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百石以及斗食和佐史。

其中,袁术的后将军属于“中二千石”,也就是工资级别的第二级,每个月领180斛粮食的工资。而韩馥的州牧属于“二千石”,也就是第四级,每个月领120斛粮食。

所以这一对比,差距就出来了。虽然,州牧的实际权力要大于后将军,但实际权力是实际权力,政治地位是政治地位,这是两码子事,不能混为一谈了。

后将军和州牧若在站在一起,一定是后将军站在高位。这是规矩。

袁绍估计也懂这个规矩,也知道自己渤海太守级别太低了,担任盟主不太合适。所以他就自封为车骑将军,压了袁术一头,以方便自己统领诸侯。(车骑将军比前后左右四方将军高一级)

绍自号车骑将军,主盟。——《三国志·袁绍传》

PS:所谓“二千石”、“真二千石”、“中二千石”的区别,就在于工资打不打折。“二千石”虽然名义上称为两千石,但是发工资的时候要打七二折,朝廷仅实发1440石俸禄。而“中两千石”是不用打折的,可实领2160石。后将军与九卿一样,都是“中两千石”。州牧与郡守一样,都是“两千石”。

再说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大家都捧袁绍,却不捧袁术。

这其中的缘由,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袁绍早年通过对自己的炒作,已是名满天下之人。董卓进京后,他又适时得跟董卓死磕,横刀长揖而去,闹得天下人皆知。

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是时绍叔父隗为太傅,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三国志·袁绍传》

再加上他四世三公的出身,威望巨大。所以东郡太守桥瑁发布矫诏,通知各州郡搞事情后,袁绍自然而然就被推举为了盟主。

他做盟主,也算是世人对他实力和威望的一种认可。

相比于袁绍,袁术跟他最大的差距就是威望不够,炒作不够,天下认识他的人远没有认识袁绍的多。

当然,袁术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袁绍当盟主是对自己最大的侮辱。所以讨董战争开始后,他与孙坚单独行动,并未与袁绍和酸枣盟军有任何互动。后来更是因为这件事,跟袁绍闹了很长一段时间矛盾。

第二,袁绍的盟主是酸枣盟军抬举的。袁术距离枣盟军太远,袁绍较近,所以大家就顺势推举了袁绍。

讨董联军中,势力最大的一拨是曹操等人组成的酸枣盟军。这帮人地位都不高,最高的人也只是兖州刺史刘岱。剩下的人都只是太守、国相一级的地方中级官员。这些人讨伐董卓,声望不够,必须要有袁绍或袁术这样的人撑场面才行。

当时袁术在荆州鲁阳,袁绍在河内,盟军在兖州酸枣。看地图就知道了,酸枣盟军与袁绍形成互动,明显比袁术要方便。

事实上,当时也确实是如此。酸枣盟军举旗会盟后,袁绍很快就有了反应,而袁术那边则晚了很多。他在鲁阳待了九个月,一直都没有行动,直到孙坚率军抵达南阳后,两人才一拍即合,开始讨伐董卓。但这个时候已经第二年的事情了。

其他网友观点

谢谢邀请,我是以史为鉴。

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只不过是三国演义中的小说家言。

在三国演义当中,这十八路诸侯聚盟曹操是主要牵头者。剧情是曹操先假传圣旨,讨伐董卓,然后袁绍袁术等人纷纷响应。等十八路诸侯聚齐之后,在一起开会商量,共同推举袁绍为盟主,由此开始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大戏。这个情节大家都很熟悉了。

如果说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曹操是牵头者,袁绍是盟主,是不是曹操或者袁绍就是官职最大?

其实三国演义里也说了不是,三国演义把十八路诸侯全列在了一起,并且以第一、第二、第三一直到第十八等顺序排序。

排名第一位的是后将军袁术。

操发檄文去后,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三国演义》

通过这个情节,我们可以看出,罗贯中对于历史还原还是很清楚的。

因为在《三国志》里记载,当时并没有十八路诸侯,而是十一路诸侯。这十一路诸侯之中,曹操也是以奋武将军的职位勉强名列诸侯。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fù)、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其实三国志里面的这个顺序,已经非常明显的是按照官职高低排序。

后将军是朝廷中央重臣,官职最大,所以后将军袁术排名第一。

然后是冀州牧韩馥(fù)、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汉代的官职是一州负责人叫州牧或者刺史,州牧在黄巾之乱后权力稍高于刺史。但无论州牧还是州刺史,都是一州军政负责人,担得起诸侯二字了。

州牧刺史之后才算是各地的太守,这又低一级了。

可以看到三国志里面讨伐董卓的十一路诸侯,四世三公的袁家就占了三路,分别是:后将军袁术,渤海太守袁绍,山阳太守袁遗。

这个时候的袁家真是尽显豪门本色啊,可惜,可惜。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左翼与又翼区别?

下一篇: 如果李世民传位给蜀王李恪会怎么样?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