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官渡之战后,袁绍有机会翻盘吗?

网友提问:

官渡之战后,袁绍有机会翻盘吗?

优质回答: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公元199-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影响大局的“三大战役”之一,深刻改变了这一时期的政治走向。袁绍作为昔日的强者,在这次战役中由于粮草不济的原因遭遇了他生命中的“滑铁卢”,从此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曹操作为新兴势力,开始成为历史的主角。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袁绍是否有翻盘的机会?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值得探究,我认为袁绍不可能翻盘,下面将详细分析:

袁绍其人

189年,西北军阀董卓崛起,酿成了“董卓之乱”,给汉帝国造成了空前的危机。但是,这对“四世三公”的袁绍而言,是一个天赐良机。正是由于雄厚的背景,袁绍很快就成为“十八路诸侯”的领袖之一,在众诸侯的眼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的成功就来自于其显赫的家世。因为对史书的阅读,我们就会发现袁绍本人有着十分明显的性格缺陷,据《三国志》记载:

袁绍、刘表咸有威容、器观,知名当世。表跨韬汉南,绍鹰扬河朔,然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

绍杀田丰,乃甚于羽远矣!

充分说明了袁绍个人的性格缺陷,好谋划而不能决断、有人才而不能充分利用、听到好的建议而不能采纳等等,决定了袁绍不可能有翻盘的机会。

地理位置

袁绍的冀州比起孙坚的东吴、刘表的益州不具有地理上的优势。东吴有长江天堑作为屏障,可以抵御北方政治势力的南下。刘表的益州自古以来就极易形成分裂的政权、如古蜀国、蜀汉、张献忠势力等等,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易守难攻。而袁绍的冀州就不同了,没有大山、大江的阻挠,西部受到众多势力的干扰。最主要的是,附近还受到曹操势力的威胁。即便袁绍有翻盘的可能,概率也是很低的。

天才的对手

众所周知,曹操作为这一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军事家而名垂青史,有着一般军阀所没有的果敢和勇气。不仅如此,曹操手下还有一大批为他所用的人才,其中既有名士也有名将,名士有郭嘉、荀彧、荀攸等人,名将有张辽、乐进、徐晃、张郃、于禁等人,在这一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有趣的是,最初的时候这些人有的跟随的是袁绍,并没有得到袁绍的重用,所以导致了失败,真是可悲啊!

二袁兄弟

袁谭的袁尚是袁绍的儿子,在袁绍失败后,他们掌握着袁氏的军政大权。但是,从后面的历史来看,此二人不具备大政治家的气质和领导能力。在面对大敌时,此二人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为袁氏大业所考虑,被历史所淘汰是必然的,毋庸置疑。当初,曹操北上征伐二袁时,袁谭驻军黎阳,袁尚只给了袁谭很少的兵力。就在袁谭招架不住的时候,向袁尚发出了求救信号,可是他害怕袁谭强大起来打他,所以决定自己带兵进攻曹操,错失了战机,最终导致了失败。

结语

袁绍是东汉末年有名的军阀之一,但是他的成名大多借助于其显赫的家世,不像刘备、孙权等人有着强烈的个人奋斗经历。从其性格缺陷、地理位置、对手和儿子们各方面因素来看,在官渡之战失败后,他没有翻盘的机会。

其他网友观点

如果说官渡之战前,袁绍战胜曹操的几率为百分之六十的话,官渡之战后,袁绍翻盘的机会就非常小了。

官渡之战前,袁绍旗下谋士如云,兵多将广,阵容强大;但是曹操当时也并不弱。

当时全国规模较大的武装一共有八支,即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经过一番洗牌,曹操击败了吕布、袁术,张杨也被消灭,张绣率军归顺曹操。

袁绍则说服了刘表和豫州诸将,消灭了公孙瓒。

关中将领则不偏不倚,表示中立。

袁绍拥有冀州、冀州、青州、并州等河北之地,"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 ,"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 。

但是曹操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奉天子而征四方”,有号召力,名正言顺。

所以说,袁曹官渡之战,袁绍胜算大点,可以说是上天给他的机会,这时候他,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但是袁绍没有好好把握这天赐良机,功亏一篑,输给了曹操。

所以说,官渡之战后,就是再给袁绍10万大军,他也无法翻盘。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袁绍失去了一个团队

官渡之战前,袁绍手下文臣武将遍布,阵容强大;官渡之战后,袁绍的团队支离破碎,消失殆尽。

武将:官渡之战后,颜良、文丑、蒋奇、淳于琼被杀;张郃、高览投敌。

智囊:田丰、沮授被杀,许攸叛变;逢纪、审配鼠目寸光,难成大事。

“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

袁绍死后,逢纪、审配私下改袁绍遗命,立袁尚继位,逢纪被杀,阴谋没有得逞,连袁谭都不能搞定。

而反观曹操,团队不但没有损失,反而发展壮大:许攸成为曹操谋士,张郃、高览投降曹操。

曹操和袁绍的力量对比,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曹操势力膨胀,袁绍的力量必然受到削弱,想要翻盘比登天都难。

最关键的是,袁绍在官渡之战后,失去赖以翻盘的人才,这才是最致命的。

袁绍能力不行

袁绍在官渡之战前,实力比曹操雄厚,最后败给曹操,把好好的一副牌打得不能再烂,绝不是偶然的。

开战前,曹操谋士郭嘉曾经发表了一个著名的《十胜十败》论,详细论述了曹操和袁绍的才能,其中虽然有对曹操拍马屁的成分,但也比较客观。

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战略眼光不行,还不会知人善任。

当曹、刘作战的关键时刻,袁绍谋士田丰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竟然不予采纳,理由竟然是自己的小儿子有病,以致使曹操得以从容收拾刘备回军官渡 。

曹操跟袁绍战到正酣,军中突然断粮,又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候。这时候曹操向荀彧催粮的密信被许攸,许攸赶紧建议袁绍切断曹操运输线。

可是袁绍依旧没有采纳,反而对许攸的忠诚产生怀疑,大骂他说:“你和曹曹操是老相识,是不是要制造假情报,给老子挖坑?”

以至于许攸感叹说:“竖子不足与谋”。

袁绍不仅没有战略眼光,也不会识人。

在两军对垒的关键时刻,把保卫粮草的重任,交给一个终日饮酒无度,士兵都惧怕的醉鬼淳于琼,导致袁军后勤保障基地乌巢被烧。

除此之外,袁绍还心胸狭窄没有度量,我们上面说过对待许攸的态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袁绍的智囊田丰也是如此,因为袁绍的气度而得不到重用,荀彧曾评价说他“

刚而犯上”。荀彧的“刚”是为了袁绍的称霸事业,但是却为袁绍所不容,把给他献计献策的田丰关进监狱。

当袁绍战败的时候,有人恭喜田丰说,主公(袁绍)回来一定会重用你,因为他没有听你的建议,回来怎么会不重用你?田丰却非常绝望地说:如果打了胜仗,主公也许一高兴会放过我;可是打了败仗我就没命了。

袁绍回来后,果然借故杀了田丰。

反观曹操,当初袁绍的手下陈琳起草檄文,把曹操祖宗八代都骂了。官渡之战中,陈琳落入曹操之手,谁都说他死定了。可是曹操不但没有杀他,而且不计前嫌加以重用。

最叫人折服的是,袁绍之战局势不明朗的时候,曹操手下很多人暗地里给袁绍写信寻求退路。袁绍失败后,这些信件落到了曹操手里,曹操看都没看就让人付之一炬,他告诉大家说,当时连我自己都心里没谱,大家这样做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总的来说,二人格局不同,眼光和气度都不同;官渡之战袁绍失败是必然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所以说官渡之战后,袁绍也没有机会翻盘。

其他网友观点

官渡之战,使曹操取得对袁绍的战略优势,开始逐步统一北方,被称为汉末奠定三国鼎立的三大战役之一。然而,官渡之战并未根本改变袁强曹弱的实力差距,如果袁绍晚死几年,能否有翻盘机会呢?

我的观点是依然没有,原因有四:一是袁绍虽然家大业大,官渡之战造成的损失也让他短期难以恢复;二是官渡之战更加激化了袁绍集团的内部矛盾,难以统一对外;三是官渡之战改变了天下诸侯的向袁态度,再难获得侧应支持;四是袁绍个人能力和性格弱点,成为争霸天下的最大阻碍。

一、官渡之战让袁绍实力大损,短期难以恢复

1、武将战死或投降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袁绍有底气攻打曹操,主要在于手下一批名将,然而在官渡之战时或战死,或投降,数年积蓄损耗一空,这不是立刻就能找到合适的。白马之战颜良被关羽斩杀,延津之战文丑被徐晃斩杀,乌巢之战淳于琼等武将被曹操带兵杀死,官渡正面之战张郃、高览投降,让袁绍亏了个底朝天。

丑与颜良,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之,绍军夺气。

大破之,尽燔其粮谷宝货,斩督将眭元进、骑督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首,割将军淳于仲简鼻。

郭图惭其计之失,复谮张郃于绍,郃忿惧,遂与高览焚攻具,诣操营降。

官渡之战

2、部队损失10万

官渡之战时,曹操占据兖、豫、徐及关中部分地区,但饱经战乱,“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口和经济非常有限,官渡之战时总兵力在3万左右。而袁绍占据青、幽、并、冀四州,特别是统治核心的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南下攻曹时总兵力在十万左右。然而,官渡之战时,袁绍被曹操通过蚕食方式一点一点啃下来,并屡屡骚扰粮草补给,使袁军军心大乱。

白马之战时击溃颜良万余先锋,延津之战时击溃五六千起兵,官渡正面坚守消耗袁军,乌巢偷袭击破万余守军及袁军数千轻骑,最后因为自己军粮不足,坑杀降兵七万多人。一方面这让袁绍训练多年的精锐野战部队全部损失,另一方面也导致后方大乱,迫使袁绍不得不抽兵平叛,也失去了再次攻打用尽全力、同样损失惨重的曹操。

馀众降者,操尽坑之,前后所杀七万馀人。

绍归,复收散卒,攻定诸叛郡县。

3、粮草尽毁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袁绍军队所需粮草众多,保证后勤补给稳定,也是非常重要。因此,袁绍派遣信任大将来专项负责保护粮草,先是让部将韩猛负责,后让淳于琼负责。

既然粮草线如此重要,知兵的曹操也极其关注袁绍粮草动向,发现时机便集中优势兵力攻打,先是让徐晃、史涣击败韩猛,烧毁谷车数千乘;后来,许攸来降,告知袁绍军乌巢粮草详情,曹操更亲率五千精锐,夜袭乌巢,烧毁辎重万余乘。

乌巢烧粮

经此一烧,袁绍军心大乱,曹操乘势击败袁军,获“辎重财物巨亿”,足见袁绍损失之大。这些粮食也是袁绍积攒数年的家底,而且粮食生产有农时,重新搜罗到也需要花费大量精力。

乃遣偏将军河东徐晃与史涣邀击猛,破走之,烧其辎重。

操大喜,乃留曹洪、荀攸守营,自将步骑五千人……遂大破之,斩琼等,尽燔其粮谷,杀士卒千馀人。

二、官渡之战激化袁绍内部矛盾,难以集中攻曹

1、内部派系斗争严重

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在与诸侯争霸天下时占据极大的先天优势,如反董时被推为盟主,冀州牧韩馥又主动退位,给了袁绍发家资本。另外,袁绍成为门生故吏、士族子弟和有才能寒士的优先选择,在争夺过程中赢得了大量人才的效劳。

当是时,豪侠多附绍,皆思为之报,州郡蜂起,莫不假其名。

袁绍

随着不同背景的人员加入,袁绍谋臣武将大致分为三个派系,一是早年与袁绍呆在京城的老部下、知交,如逢纪、许攸、淳于琼;二是后来依附的士家子弟,多出于颍川郡,主要包括辛评、辛毗、郭图、荀谌等;三是冀州本土人士,包括田丰、沮授、审配及张郃、高览等。

三大势力统归袁绍,但袁绍没有采取有效制衡措施,导致内斗严重,严重影响目标统一和执行。官渡之战使这种内部矛盾集中爆发,包括沮授劝谏袁绍不听,结果兵权被郭图等人夺取;审配借机收押许攸违法的家属,导致许攸投降曹操;郭图诬陷张郃、高览,致使二人阵前投降曹操;逢纪又说田丰坏话,导致田丰被杀。

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

(逢)纪惮丰亮直,数谗之于绍,绍遂忌丰。

官渡之战后,袁绍谋臣武将大损,只留下逢纪、辛评、郭图、审配等主要谋士,但仍然搅得袁绍鸡犬不宁,难以制定、执行统一的对外战略。

2、袁绍嗣子之争加剧分裂

袁绍有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但却没有吸取自家与袁术嫡庶之争的教训,因为偏爱小儿子袁尚,便想废长立幼。袁绍不便明言,于是以“视其能”为借口,任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中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

谋臣们在拥立后嗣问题上又分为三派,其中支持长子袁谭的是颍川辛评、郭图,支持幼子袁尚的是逢纪、审配,另外沮授、田丰则主要忠于袁绍本人,为袁绍提了很多良策,可惜不被采用。

逢纪、审配宿以骄侈为谭所病,辛评、郭图皆比于谭而与配、纪有隙。

官渡之战后,袁绍逐渐病重,袁尚近在身侧,在逢纪、审配的活动下,针对青州领兵的袁谭采取很多措施,而辛评、郭图又都处处维护袁谭,内政更加混乱。最终,袁绍死后,审配等矫诏立袁尚为嗣,将内部矛盾彻底激化,最终被曹操分而击之。

及绍薨,众以谭长,欲立之。配等恐谭立而评等为害,遂矫绍遗命,奉尚为嗣。谭至,不得立,自称车骑将军,屯黎阳。尚少与之兵,而使逄纪随之。谭求益兵,审配等又议不与。谭怒,杀逄纪。

三袁之争

三、官渡之战改变诸侯看好并支持袁绍的局面

官渡之战前,曹操在地缘环境上要远弱于袁绍,其中东面是刘备,南面是张绣、孙策、刘表,西面是马腾,袁绍战前多方联络,获得认可和支持。但个别诸侯持观望态度,袁绍又在官渡被击败,原先联合攻曹的局面被瓦解,

曹袁势力对比

1、刘备虽然抗曹,但实力不行,屡次被击败

官渡之战前,刘备以攻打袁术为借口,反出许都并重占领徐州,树起又一杆反曹大旗。曹操把刘备的危险等级调到最高,在与袁军在官渡开始对峙时,冒着极大的军事风险,亲率大军将立足未稳的刘备击败,重新夺回徐州,保证了官渡之战时侧翼安全。

刘备随后投靠袁绍,参与了官渡作战,并被遣往汝南帮助反曹的黄巾余党刘辟,乘机攻击汝南、颍川等附近郡县,但被曹仁击败;刘备返回袁绍处后,又以联合刘表为由,再次前往汝南与龚都会合,当时官渡之战已结束,曹操又亲自派兵击败刘备。

综合来看,刘备借衣带诏事件,成为坚定的反曹势力,也是袁绍盟友的最佳人选,可惜实力有限,又被曹操专门针对,并未造成重大影响。到荆州后,刘备实力基本不存,很长时间都未再对曹操构成威胁。

刘备、关羽、张飞

2、孙策被刺杀,孙权被安抚

曹操当时背后另一个劲敌是孙策,当时孙氏已攻占六郡,最近的庐江郡距离许昌不足千里,因此乘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时,谋划出兵攻打许都。以孙策的武勇和用兵韬略,真要实施这个计划,可能大概率成功,曹操到时将会非常被动。但孙策在临行前,因为出入不警备,被仇家刺杀,计划作罢。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於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策临江未济,为许贡客所杀。

官渡之战后,曹操听说孙策死了,想乘丧讨伐孙权。而前期孙氏派张纮到许都做使者,被曹操扣下来作侍御史,张纮乘机劝谏“不如因而厚之”,曹操于是表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并任张纮为会稽郡东部都尉,想让他招抚孙权投降,暂时处于和平状态。

孙权、周瑜

3、张绣直接反袁,刘表等中间实力伪降

张绣驻扎在南阳郡宛城,距离许都只有300多里地,威胁最大,曹操曾经两次征张绣,但都失败。官渡之战前,袁绍、曹操都派使者招降张绣,谋士贾诩果断拒绝袁绍使者,劝说张绣投奔曹操。曹操立即与张绣结为姻亲,封他为扬武将军,并让他一起参加对袁作战。

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绣从之,率众归太祖。

而荆州牧刘表虽然实力强大,但以保境安民为目标,官渡之战时虽然答应帮助袁绍,但并未实际出兵,两不相帮,保持中立姿态,这个立场在刘表担任荆州牧后期都是始终如一的,并没有因官渡之战的结果而改变。

太祖与袁绍方相持于官渡,绍遣人求助,表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

刘表

另外,袁绍当时还招降豫州诸郡,多数都接受任命,只有阳安郡不听从,负责军事的都尉李通斩杀袁绍使者,把所封的“征南将军”印绶送到曹操处,随后击败叛乱的民众。官渡之战后,这些中立势力的密信被曹操一把火烧掉,也就让他们死了投靠袁绍的想法。

绍遣使拜通征南将军,刘表亦阴招之,(李)通皆拒焉。

4、其他诸侯难构成威胁

当时有可能与袁绍合作的还有关中马腾、青州昌豨、汉中张鲁,但他们当时不具备出兵条件,对曹操构不成太大威胁。首先,官渡之战后,曹操派遣夏侯渊、张辽攻打昌豨,数月平定,不具备条件;张鲁则与刘璋对攻,加上主要自守,没有出兵意愿;关中马腾、韩遂当时在曹操部将钟繇的劝说下投降曹操,派儿子到许都担任人质,后期更是出兵帮助攻打并州,已无可能再与袁绍联合。

关中诸将以袁、曹方争,皆中立顾望。

四、袁绍个人素质与曹操存在差距

官渡之战中,袁绍在综合实力占优的情况下被曹操以少胜多,是因为在用人、决断、用兵方面与曹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没有听从正确建议,利用好自己优势,把握稍纵即逝的战机,最终导致大败。

1、袁绍用人而疑,曹操用人不疑

抛却内部派系斗争,袁绍的谋臣并非全是庸庸碌碌、勾心斗角之辈,但袁绍出于不信任和个人面子问题,对正确的建议几乎不听,对错误的建议迅速执行。比如战前田丰强谏攻打许都,“绍不从,以为沮众,械系之”,战后却听信逢纪一家之言杀死他;沮授白马之战前劝不要让颜良独自领兵,颜良被斩后劝谏利用兵多优势分兵官渡,绍“不听”“弗从”,沮授以病辞行时,袁绍反而同意并夺取他兵权。

绍为人宽雅,有局度,喜怒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故至于败。

而曹操自己有谋略,又广泛听取谋士的建议,取得良好效果。白马之战时,听从荀攸建议,正面佯攻延津,轻兵偷袭白马,阵斩颜良;官渡对峙时,曹操因为粮草将尽想撤退,但征询荀彧意见后选择继续坚守,最终等来了翻盘时机。

曹操

2、袁绍多谋少决,曹操行动第一,善于应变

袁绍在战争前中期有数次取得优势的机会,但过于求全责备,内部议论不止,最终失去稍纵即逝的战机,最典型的便是袭击许都。官渡之战前有数次机会,但袁绍都错过了,第一次是曹操领兵从官渡攻击反叛的刘备,田丰劝袁绍袭击许都,袁绍却以小儿子袁尚生病为由拒绝出兵,结果刘备很快失败。

曹操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曹操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就立刻去做,再根据形势随机应变,这样能够最快抓住战机,以小搏大,取得最好的战果。如刘备徐州反叛时,众人都说当前袁绍才是大敌,但曹操清醒地认识到刘备的危险,力排众议而亲自征讨,在袁绍行动之前便击败他,随后回师官渡,完成了冒险行动,这种行动远远超出袁绍的预料。

曹操、袁绍

3、袁绍不知兵要,曹操用兵如神

虽然袁绍、曹操年轻时都在朝廷统兵,又通过兼并战争扩大地盘,但军事才能还是有不小差距。以延津之战为例,文丑、刘备率五千多骑兵进攻,曹操只有六百骑兵,于是把辎重留在路上,等袁军争抢时趁机出击,以少攻多,一战而斩杀文丑。

乌巢之战时,曹操又亲率五千步骑偷袭,淳于琼据阵固守,袁绍援兵也抵达,面临前后万余人夹击的不利形势,决定全力攻打粮草,怒吼道“贼在背后,乃白!”激励将士殊死搏斗,最终成功烧毁粮草,成为官渡之战的转折点。而此时袁绍却不优先救援对自己至关重要的粮草,反而集中兵力攻打曹操坚守的兵营,结果两面全失,兵败而逃。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鲜卑族和朝鲜族有关系吗?

下一篇: 一个国家人口和经济有什么直接关系?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