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内容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大学》告诉我们)

关于【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2、《大学》告诉我们:做好“知止”,方可“至善”,你悟懂多少了?

1、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简要回答

止于至善是个汉语成语,汉语拼音:zhǐ yú zhì shàn,意思是状态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不少人的办公室上方都挂着止于至善的牌匾,究竟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其中的至善是指善良还是完美的意思,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郑玄 注:“止,犹自处也。” 孔颖达 疏:“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於至善之行。” 朱熹说:“止者,必至於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鲁迅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

宋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牵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其意为: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对“止于至善”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止于至善”本身的意义,第二要结合三纲来理解,第三要结合八目来理解。也就是说,要结合整个《大学》来理解,这才能完整反映此训的原初意义,才能在此意义上开出时代性的新释。

2、《大学》告诉我们:做好“知止”,方可“至善”,你悟懂多少了?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段话本身的意思是: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这可能读过的人都知道的意思。 但是我们真正能领悟“知止”的人有多少,受益的人有多少,这就难说了。所以今天我要说得是,做好“知止”,方可“至善”,你悟懂多少了?止是什么呢? 如何才是知止?你悟的越有深度,前途越光明。今天大家都讨论一下。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大学》告诉我们)

妹妹的理解:

1、知止而后有定:

知止,知道止住自己的私恶心。定:心中向往道德的一种纯净定向。静:安静、宁静。

安:心中无私无欲的一种安然状态。

2、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能动:动机纯正,心不妄动。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能虑:思虑周全,驱除偏见。能得:合理选择,心安理得。

我爱人的理解:

1、适当的时候有度,再一点就是目标。

2、谓懂得适可而止;知足。

大姐的理解:

知止通俗一点就是知道自己所做所为接下来要发生的事会造成不好影响或结果违背初衷的结果,及时停止!

当再往前走一步,从新认识自我,就进入用身体学习,这时,身体有漏的状态就会慢慢改善,我们就开始有能力自我疗愈身体状况了。

认、识、知、觉、感、悟六个层次层层递进称之为学习 。我们总在知识层面,用头脑去运转,远离了本心,便无法进入智慧之中,感受爱的语言与关怀。在家庭中可随时可以放下对立,接收到爱的能量与滋养。

弟弟的理解:

先预判一下。做结果可能好的事儿,不做结果不好的事儿。想做某事时先从头脑中进行预判。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古人的一些看法:

《朱熹集注》:

“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说得也是,知足才可以长久的意思。提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清醒的认识,凡事不可求全,。贪求的名利越多,付出的代价越大, 积聚的财富越多,失去的也会越多。对财富的欲望要适而可止,做到知止,才可不辱,才可以长久。

老子还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亦。”意思是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重要的是知道什么地步就该满足,这样就满足了。

唐柳宗元《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诗:

“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意思是说,体悟大道而喜爱“知止不殆”的嘉训,遗失名利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宋程颐《四箴·听箴》:“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意思是说,人天生就具备有美好的禀性;心智受到外物的诱惑,就会失其正见。卓然而事先能够察觉,就知道在哪里停止而有定向。抵御抛弃邪念而保持心志专一,不合礼法的言谈不要听。

墨曰: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持盈保泰、长生久视之道。

隋 文忠子《止学》: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大学》告诉我们)

我的理解和总结:

人生最难,难在“知止”。不懂知止,便不满足,便不知内心所需,便朝秦暮楚,既无定向,又无坚守。认清自己的内心想要什么,做事清看问题,知道错了,该停就得停,否则伤害会越大。

比如,对于读书,尽管当初勤奋得头悬梁、锥刺股,却只把读书当作金榜题名时的“敲门砖”,一入龙门,书籍便抛弃如敝帚,不再问津。曾经的书生意气逐渐被聪明、机巧、世故、圆滑所取代,套话说得津津有味,假话说得天花乱坠,逢场作戏的本领比演员还娴熟。

比如,对于做官,尽管当初也想做个好官,做个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的好官,但好不容易官高几品、主政一方,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听惯了甜言蜜语、马屁哄哄,便舍本逐末,反认他乡是故乡,把功名利禄当作人生根本。还有的甚至肉体交给奢糜的物质,灵魂交给虚无的迷信,走的是投机取巧的捷径,干的是欺世盗名的勾当。

知止,意思是指志在达到至善的境地,也指懂得适可而止,知足。就是要知道自己应该达到的境界,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人有欲而需向善,有欲而不一定非要得,望前方而必须知己,该走就走,需停即停,方向明确,有时候还得掉头,不要盲目看别人就跟着走,走自己的路,懂得回头,把自己给搞清楚再走,确定好去那里再走,有了去的目的地,还得看清自己的体力,走走还需停下来,思考走的对不对,自己能不能坚持,该放弃还得放弃,不然到了地方自己却倒下,再者人家走就是就是大道,或许到自己就是陷阱。所以知止,先认清自己,定好自己所能达到目标,做好自己规划,走自己的路。

我后来根据大家的理解和古人的理解,总结一下,如何才能做到知止,再说得深度一点,就是做好“知止”,方可“至善”。“知止”与“止于至善”的内涵,现代人都该学学。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大学》告诉我们)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止”,包含自我身份认知与道德完善的双重意义。“知止”指自我身份认知,“止于至善”指自我道德完善。近代以来,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向人文与伦理道德领域蔓延,使得人们只知“进”,不知“止”。忘记了“我”是谁,更何谈追求道德完善。中国文化传统中“知止”与“止于至善”的智慧正可以给功利社会的人们带来安身立命的启示。

“知止”:找到自我身份认知,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古代大学的职能,在于彰显光明的德行,在于革新人,在于使人最终停止在最佳境界。知道了最终所要到达和停止的地方以后,志向才能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心才能平静;心平静以后,才能安稳;心安稳以后,才能思考;思考,才能有心得。

“知止”指自我身份认知,即知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人类社会总需要有一个普遍认同的秩序来维系,这种秩序不外乎礼与法。齐景公问政于孔子时,孔子答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君、臣、父、子找不准各自的位置,自然也不能执守各自之礼。要想让社会精英守规矩、安本分,必先使之知礼仪。有礼仪教养的人,约束自己,尊重他人。欲使言行不违反礼仪,须内心根植守礼之自觉。欲使内心根植守礼之自觉,首先须知晓自己在社会秩序中的位置,即身份认知,此之谓“知止”。

“知止“,找到自我身份认知,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中庸》篇“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的“素其位”就是“在其位”,君子在自己的位置上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守自己的本分,不要想着做超出自己本分之外的事。“在其位谋其政”、“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都是告诫人们要“知其所止”,“行其当行”。虽然每个人在社会秩序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身份有异,就每个人追求各自所止之处来说,又是相同的。做到知止,找准定位,就达到了做人的基本要求。

“知止”也要求人们对欲望的追求要适度。“好好色,恶恶臭”是人生而具有的本性,好美色、美声、美食、美居是人的天性。儒家并不反对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是,儒家强调追求物质利益必须以义为前提。义就是合适、适宜、适度,即自己在追求利的同时,一定要遵守被社会普遍认可的伦理道德规范,而不是“任我行”。

人追求物质利益的无限欲望极易引发对道德伦理的冲击,儒家着力强化人们内心的坚韧,通过不断提升毅力抗拒利的诱惑。子夏说:“出见纷华盛丽而乐,入闻夫子之道而悦,二者心战,不能自觉。”(《史记·礼书》)羡慕富贵繁华与安贫乐道,两种思想的交织交战存在于很多人的内心。正因为知止之难,修身不易,孔子才特别警惕礼仪的过度奢华带来的弊端,他明确主张“礼,与其奢也,宁俭”。

“止于至善”:努力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到最好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大学》告诉我们)

我们先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明确职责,然后才能尽职尽责。“知止”更进一步是“止于至善”,在自己的位置尽心尽力,做到最好。“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为人友止于信”,这是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君主仁民爱物,但如果过分迁就,或是由于懦弱而不能决断,耽误政事,便是不仁。臣辅佐国君,献言献策,纠偏补弊,但如果臣由于畏惧国君,不敢纠正国君的过失,就是过了头,就不是敬,反而害了国君。孟子说,臣见到国君不义而不能指出来,就是“贼其君”。以此类推,父亲与孩子之间的伦理关系是父慈子孝。但如果父亲溺爱孩子,就不是慈爱;孩子不能从物质与情感上敬爱父亲,便是不孝。仁与敬、慈与孝都有其尺度。“所止”的尺度与标准来自于历史文化传统,是被社会广泛认同的伦理道德规范,有着相对的稳定性。

儒家讲“格物致知”,无论大小,事事物物上都有个是非曲直,格物就是通过穷究深挖事物当然之理明辨是非。凡居处饮食言语,无不是事,无不有是非规范。为什么古人在小学阶段,要教学生洒扫应对,是因为通过洒扫应对,不断让学生掌握做事的规范。洒扫应对虽是小事,但不是琐事,掌握好洒扫应对是做人的第一步。

“知止”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属于“知”的层面,“止于至善”就是追求道德完善,属于“行”的层面。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就要努力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到最好。至善并不是只有圣贤才能做到。每个人在自己相应的位置上都可以达到至善,都可以做到极好。

知止的价值与时代意义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文明进步总是人类努力应对外部世界挑战的结果,或是主动,或是被动,于是,改造自然与外部世界的欲望就成了创新的动力。诚然,人类要满足自身的生存,必须掌握生存的技能,不断获得安全与发展的需要,但人类作为宇宙时空的一员,不是宇宙中的唯一物种,所以,人类必须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找准自己的定位。

从长远来说,西方的一些资本主义扩张与人类的中心主义是对人性的破坏与人类文明的颠覆。如果说是进步,也只是物质的堆积与科技的发展。但是,从人的本质来说,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的扩张、物质利益的最大化,是永无止境的单行线,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知止”观念背道而驰。

在被资本异化的时代里,“知止”的智慧似乎被湮灭。如何使得创新时代的中西方文明和谐相处,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文化传统中“知止”的智慧之光应该得到彰显。只有各执所职、各知所止,以“止于至善”为目标,才能共同创造更文明美好的未来。在功利主义时代,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身份认同,把握不好人生定位,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就像一部永不停止的机器,失去了人之为人的价值而为外物所累,这就是庄子所称的“物化”。让科学的归科学、人文的归人文,各安其位,各知所止,才是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要的“知止”智慧。明乎“知止”,对于解决时代之弊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大学》里还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正好可以回答我们今天的话题。“知其所止,止于至善”,意思即知道你应该停在什么地方,方可达到最完美的境界。要达到这“至善”的境界,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努力方向。对此,《大学》曾有这样的回答:“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交,止于信。”可见,不同的身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知其所止”,方可“止于至善”。那么,弄清“我们是谁?我们应该干什么、如何至善?”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干什么、如何至善?知其所止、止于至善,就是要做最好的自己,使自己止于最美的舞台,在最美的舞台上展示出最美的舞姿。今天,我们处于开放的时代,多元文化交织并存,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但物欲横流,诱惑颇多,也是不争的实事,稍有不慎,便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如何使自己止于最美的舞台,展示出最优美的舞姿呢,直至春蚕吐丝死方尽呢?在喧哗而又忙碌的尘世,只有修身和学习才应是我们心灵停靠的港湾,只有务实和清静才是我们至善的境界和最后的底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智者的清醒,拾起道德的标尺,才能勇立潮头,而不随波逐流。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大学》告诉我们)

若要真正理解“知止”,必须从精神层面去考虑,即人如何从精神上做到“知其所止”,最终达到“止于至善”。总之,“知止”,要求我们找准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最应该做的是什么,而不是漫无目的,随波逐流。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可实践起来却很难,好多人心态出了问题,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知止”。古往今来,真正能找准自己人生位置而为之奋斗终生的人又有多少呢?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诱惑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金钱、地位、权利、美色都使我们心神难安,站在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所止何处?我们普通的个体生命来说,“修身、学习、静心”是知其所止的人生停靠点,“务实、守洁、高尚”是止其至善的人生完美追求,需要人们用一生的实践来完成。我们当务之急,就是要从各种各样的诱惑中挣脱出来,找准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发挥自身潜力的位置和角色,即“知其所止”,然后努力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至于虚度此生。

做好“知止”,方可“至善”,你悟懂多少了?说得没错吧,欢迎大家前来讨论,探讨人生。

本文关键词:行己有止,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笃学尚行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日新其德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这就是关于《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大学》告诉我们)》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全网通手机可以放两张电信卡吗,全网通手机不能同时使用两张电信卡(刚买的电信卡激活了没有网)

下一篇: 青椒牛肉丝怎么炒才嫩,青椒炒牛肉丝的做法(超嫩滑的青椒炒牛肉)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